《立身处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立身处世(教案)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重点掌握“志”“夺”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理解孔子对人生的“规划”, 理解《论语》在“立身处世”方面的基本观点; 3 学习解读“论语”的“空白”。 内容 解题 串讲课文第一第二节。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人的内心修养话题上来。 二 解题,讨论如下: 1 “立身”字面意思什么?深沉含义又是什么? 明确:字面意思就是“使身立”,(使动用法),也就是说让自己站稳;其深沉含义就是要解决人自己内心的矛盾,也就是如何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意思。 2 “处世”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含义? 明确:字面意思就是“处于世”,(省略介词),也就是说,在社会上生活;其深沉含义就是要解决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3 那么“立身”与“处世”是什么关系? 明确:如果说“立身”就是“修身”的话,那么,“处世”就是“齐家平天下”;也就是说,“立身”是前提基础,“处世”是目的。 三串讲第一节,先快速地口译原文,用投影展示原文与译文;讨论如下: 1 这段话是孔子自己人生的规划还是人生的总结?为什么? (明确:这是孔子人生的总结,因为他说此话时已经是人到晚年了,也只有饱经人生沧桑的人才能做出如此的总结;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这确实是很好的人生规划。) 2 孔子说他十五岁才开始立志学习,那么十五岁之前干什么呢?他为什么不说呢? (明确:既然十五岁才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那么这之前应该是随性而学,让人充分享受童年的无拘无束的玩耍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让儿童天真的好奇心得到保护。这说明孔子其实并非像我们那些新儒家那么“功利”,逼着儿童去背什么经典,过早地把成人的“功利”压在儿童头上,来扼杀他们的天性。可见今天那些叫嚷弘扬“传统”的人其实恰恰是悖“传统”而行的。) 3 孔子说三十而立,那么这个“立”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个“立”含义就是“独立”“创立”,不但是指经济上人格的上的独立,而且还应该指学业上思想的创新。) 4 “不惑”注释里说是不迷惑的意思,这还不够明确,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惑”其实应该指什么(用“惑”组一个词)?为什么? (明确:可以组成“诱惑”一词;因为这就意味着,独立之后的人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社会生活中还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就是说,人在三十岁后,四十岁前这一段时创业阶段也许会因为不能很清醒的辨别事理,难免被“诱惑”而犯错误,遭致失败,但这可以为今后的成功积累经验教训,所以到了四十岁后,凭着丰富的社会人生的经验,就不会再被迷惑,做到通达事理了。) 5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这个“知”和前面的“不惑”有什么关系? (明确: “知天命”的含义就是“理解人生命运社会规律”;“知”与前文的“不惑”是顺接关系,如果说“不惑”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的话,那么“知”便悟出了许多社会的理性知识;作为两种人生境界来说,“知天命”的境界自然高于“不惑”。) 6 “耳顺”表面上看,是说人到了六十,对各种言论对能泰然处之,而实际上是说这个时候的人的什么? (明确:实际上是说这个人的修养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无论别人激情地褒扬还是恶意地贬斥,都能从容镇定听得进容得下,既不沾沾自喜,陶醉在别人的甜言蜜语中,也不会妄自菲薄,哀怨于别人的流言蜚语。) 7 “从心所欲,不逾规”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这是一个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境界;自由可以说就是“从心所欲”,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这时你“心欲”所“想”当然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的,也就是在“规矩”范围之内。) 四,串讲第二节,快速口译原文,用投影展示原文译文,讨论如下: 1 这一节里所说的“志”与上一节中的“志”有什么异同? (明确:这节 “志”的含义是“志向”“理想愿望”,上节中的志是“专心致志”,“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竭尽全力”的意思。) 2 孔子的两个学生在此谈自己的志向,他们各自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子路说,有好车好衣就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遗憾,是一种与民同乐的志向;而颜渊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邀功,是把提高自身修养当作一种理想。他们前者似乎重在“处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后者重在“立身”,追求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3 对于这样两个学生,你更认同哪位?。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认同谁只要说出理由就行。本人更认同子路,因为这个人率直,而且豪爽有义气,而颜渊看似谦恭,但谦恭的话语中似乎还隐含着对同学的冷嘲热讽,给人感觉有点阴阳怪气的味道。) 4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他这个理想好不好?在当时条件下能否实现?对今天社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明确:孔子的理想就是让老人们无忧无虑安度幸福的晚年,让朋友间互相信任,让未成年人能得到关爱,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祥和的理想社会,但是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这种幻想的所谓的“和谐”社会理想,对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尖锐的今天社会来说,很可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用来“忽悠”弱势群体的一个充饥的画饼。) 第二课时(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内容 串讲课文其他章节,完成课后练习题。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提出问题,这课中,哪一接涉及“惜时”的话题? 二 复习归纳上一课讲到的要点,通过课件展示如下: 1首先要“规划”明确人生各个阶段的任务重点(让学生回答练习一第1小题的问题) 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如何?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 (答: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分别是:学习前人;立足社会,学习创业;不受利诱,通达事理;把握命运规律,走进必然王国;辨别各种是非,泰然处之;从心所欲,进入自由王国。这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生漫长艰辛奋斗的历程,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2 其次要“立志”,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让学生回答练习一第3小题的问题) 谈谈你对孔子、子路、颜渊的志向的理解,然后谈一谈自己的志向。 (答:孔子的理想确实是一个非常祥和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这种幻想很象所谓的“和谐”社会,对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尖锐的今天社会来说,也许可以起到抚慰受伤心灵作用。但它缺乏人性发展的逻辑性和社会实践的操作性,所以可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用来“忽悠”弱势群体的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子路说,有好车好衣就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遗憾,把与民同乐当作志向;而颜渊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邀功,把提高自身修养当作理想。子路似乎重在“处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颜渊更重在“立身”,追求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本人更认同子路,因为他率真坦直,豪爽义气,而颜渊看似谦恭,但谦恭的话语中似乎还隐含着对同学的冷嘲热讽,有点阴阳怪气的味道。 本人的志向就是,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为家人为朋友(学生)尽自己一份责任,从而在为他人提供快乐的同时,收获自己人生的快乐。) 三 过渡到讲析第三节,讨论如下: 1 第二节师生各言其“志”应该说是从“处世”的角度表述的,而这一节曾子言说却从什么角度表述的?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志向就是要争做什么? (明确:曾子是从“立身”的角度表述自己的人生志向就是要争做“君子”。) 2 那么要成为君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明确:要具备三个条件,在私人生活中,值得朋友信任,可以托付重任;在国家生活中,能不辱使命;在特殊情境中,不变操守气节。) 3 曾子为什么要说读书人任重而道远? (明确:首先读书人是立志成为“君子”的人,但还不是君子,而要成为君子,就必须把实现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自然就很重,而要完成这个重任,就要毕生努力直至生命的终点,所以路程就很遥远。) 四 精读第四节,讨论如下问题: 1 如果说上一节是从立身的角度谈成为“君子”使命要求是一个横向的表述,那么这一节就是从纵向表述“君子”成长过程中的要求,那么第一要求是什么呢?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句是什么口吻? (明确: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抓紧时间学习;孔子说那话是一种感叹而伤感的口吻,含有警示学生珍惜时间的意味。) 2 这节中的“夺”与上一节中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意思一样,都含有“在外力强迫下而改变”的意思,前面加是一个否定词,就含有尽管受到强迫却没有能改变,这就不但说明心志坚定而且还有坚韧毅力。《陈情表》一文中“舅夺母志”也含有此意。) 3 把“三军”和“匹夫”相提并论,重在说谁?这在强调对读书人什么的要求? (明确:重在说“匹夫”,这强调的是对读书人意志力的高要求;这种要求我以为达到了苛求的地步,这让我想起顾炎武的那个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话如果是一介匹夫言说的,固然可贵也很高尚,但是如果是从“肉食者”口里说出来的,我又要提醒各位匹夫,这大概就是一个推脱责任的阴谋,我要追问,“天下” 究竟是谁的天下?为什么“盛世”歌舞升平,没人出来说,“天下昌盛,匹夫有功”呢?。) 4 “松柏”作为喻体,喻指的是什么?又表述了一个怎样的要求? (明确:喻指的是读书人,这句话的表述的要求就是,读书人还要准备接受灾难挫折的磨炼,只有如此,才可以历练成为“君子”。) 五 精读第五节,讨论如下: 1 经过横向纵向的要求后,读书人总算有了成就,那么这一节实际上就是来谈如何界定成就的,在这节师生对话中,用来界定成绩的关键概念是哪两个? (明确:“闻”和“达”。) 2 那么,按照孔子的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点在哪里? (明确:“闻”就只是追求在“处世”社会的名声,而“达”追求则是“立身”的个人修养,其实在强调对社会的默默奉献。) 3 孔子最后一句“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其实向读书人提出了一个前提性的要求,那么这个要求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接受这个要求吗? (明确:这个要求就说读书人不能在生活上贪图安逸,否则就不配做读书人;我不能接受这样苛刻的要求,我以为读书本来就应该是人生快乐的组成部分,如果读书过程就是痛苦,我宁愿不读书。也许长期以来有了这样的要求,所以在中国读书就成了一种痛苦的修炼生活。) 六 归纳小结完成练习一中的第2小题,并展示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读书人应该从自己做起,把实现“仁政”当作自己终生努力的责任;第二,实现“仁政”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读书人毕生努力,甚至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地奋斗。对于“论语”中这个“志”以及对读书人的要求,我是不苟同的,因为它是以牺牲个人现实幸福为前提,要读书人为一个彼岸的美好理想消耗生命,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当然作为古人,这种“童年”的天真还是很值得欣赏的,可是今天我们毕竟“成年”了,更“懂事” 了,不应该把“儿时”的幻想当真,而如果因为害怕“长大”,就要拼命嚷着要回到“童年”,那这不是智力发育有问题的话,就很可能是别有用心。) 七 布置作业,晚自习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文言文基 第三课时(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 内容 帮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步骤 一 导入 二 请学生在课本上翻译练习二全部例句(10分钟) 三 教师讲解,学生在课本上订正,展示如下: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注意其词性的变化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翻译:我十五岁就立志努力学习做学问。(名词用如动词)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翻译: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成就,那就没什么可敬畏的了。(动词用如名词)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翻译:和朋友共同享受,即使用破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使动用法)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得到关怀。(使动用法)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文:这样之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名词用如动词) 士不可以不弘毅。 译文:士不可以没有大的抱负和坚韧的毅力(形容词用如名词) 士而怀居。 译文:士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动词用如名词) 虑以下人。 译文:思考着如何虚心待人(使动用法)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⑴ 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关系,“才”的意思。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表转折关系,“却”的意思。 任重而道远。表递进关系,“而且”的意思。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承接关系,“才”的意思。 察言而观色。表并联关系,相对于“又”。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表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 ⑵ 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与朋友共,敝之无憾。指代前文的“车马轻裘” 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可译成“的”。 老者安之。代词,可译为“他们”。 居之不疑。代词,指代“仁人”。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代词,指代 “仁”这件事 四 学生完成练习三,把译文直接写在课本上。 五 教师讲解,学生订正,自评;展示课件如下: 思考·探究三 把《公治长 二十六》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略)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相互信任,让未成年人得到关怀。” 六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直接在课本加标点。 七 教师展示答案,并口译文段,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四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