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理性思维的深化(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高二语文学案——理性思维的深化 (2) 组题:康建英 时间2月1日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分析,掌握理性思维在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般特点。 2. 通过分析借鉴优秀文章,了解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 3.结合写作实践,反复写作和讲评,掌握运用理性思维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感受、领悟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推理、演绎、归纳、判断进行理性思维的能力。学习重点 1.了解如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 2.结合写作实践,反复写作和讲评,掌握运用理性思维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学习过程 导读 一般来说,思维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基本形式。感性思维往往同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时常伴随着想象和联想,并且蕴含着“爱”“恨”“愉悦”“悲伤”等种种情感活动。理性思维则借助“概括”“判断”“演绎”“归纳”等逻辑形式体现着对客观现实认识的深化。 正如我们说理时可以饱蘸感情,叙述时也可以有冷静议论一样,二者是相互联系而且常常是相互促进的。不过在中学这个思维逐渐走向成熟的初级阶段,分别就思维的这两种基本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加速学生的发展。上一节“动情点”更偏重于感性思维,本节则是在上节的基础上引导同学理性思维的深化。 导学、导思 一、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分析,掌握理性思维在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般特点,完成目标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媒体的影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很快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这些层出不穷的“热点”有它的表现形式和形成过程,也有它所产生的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们的心理需求背景等等。要理解它,就必须结合它的形成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剖析。 下面以时下的“超女热”作为例子,进行一些理性分析。 “超级女声”是湖南电视台从2004年开始举办的一档娱乐类节目。参赛选手大多是青春少女,现场观众除了评委和亲友团以外,也大多是少男少女,更有场外数以百万计的短信投票,加之是逐级淘汰,所以整个比赛过程紧张刺激,扣人心弦。许多青少年对“超女”十分喜爱,为她们的成功而呐喊、兴奋,为她们的失败而哭泣、难过。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对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疯狂入迷的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 围绕“超女”的比赛,既然已经形成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在对“超女热”进行理性分析时,我们不妨将这一现象分解为多个侧面,然后从不同的侧面入手,透过其表象分析它的本质。 比如,我们可以从“超级女声”的比赛规程上,分析其比赛流程所体现出的评判公正性,并从中找出它迅速成为社会“热点”的原因。由于“超级女声”比赛采用了有观众和亲友团在场的现场演唱、现场评判、现场淘汰的竞赛形式,因而既极大地营造了现场紧张的气氛,造成结果的悬念,又体现了竞赛的公开性,这也许正是其成为“热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再一步理性地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社会在推进公开公正公平方面的进步,同时也透射出人们对提高社会透明度和渴望得到公平机会的呼唤。下面所节录的文章中就对此作了这样的分析: 要保证合作体系作为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就必须坚持“公平机会”原则,否则分配正义就无从谈起。 “超级女声”的口号“超级女声、想唱就唱”,实际上就暗含了“人人都有机会”这样一层意思,而这种人人都可参与的“海选”形式,也恰恰契合了民众对于“公平机会”的诉求。从20世纪80年代的“官倒现象”,到90年代的“权利资本化”“内部人控制”和由此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再到今天人们意见最大的“行政性行业垄断”,乃至股票市场上比比皆是的“黑幕”交易、操纵行为,都体现了“公平机会”在我们的社会体系中的缺失。 文章正是从一个侧面分析了“超级女声”所体现出的竞赛公开性的特点,指明“超级女声”的口号“超级女声、想唱就唱”实际上就暗含了人人都有机会这样一层意思,那么,这样的娱乐竞赛实际上反映了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人们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样看来,它能够成为社会的“热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什么热点,有的人可能盲目地追“热”赶“热”,有的人可能冷眼旁观,有的人可能从“热”中看出深层次的问题。理性思维应属于第三种。作为高中生,理性思维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重要,因为理性是思想成熟的标志。 二. 通过分析借鉴优秀文章,了解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完成目标2 如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感性需要理性的分析。 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对事物进行理性分析时是否也可以把整体分解成若干的侧面呢?回答是肯定的。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解的,这种“分解”不是简单地将事物肢解,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进行认识的深化,以达到更加客观、透彻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在对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需要对获取的感知进行理性的分析,需要将整体分解开来,之后在感知基础上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分别挖掘出其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或哲理,最后加以综合归纳,形成统一的、完整的理性认识。这是一个由分解到整合归纳的过程,但它不是简单的分与合,而是认识过程中质的飞跃。 第二、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理性思维的结果,在文章中也应该得到完整而准确的体现,特别是自己通过感知而形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理性认识,它就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如果表达的方式和效果不好或不够准确,必然会伤害文章的说服力或感染力。所以,如何对自己的感知运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概括和说明,往往决定了文章的成败。 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式对自己的感知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一是用一种形象而富有内涵和意蕴的句子来概括自己的理性思考。我们举雷抒雁的散文《鲜花与枯枝》加以说明: 鲜花与枯枝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他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妆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萎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评析:黄叶坠地时节,作者被眼前所出现的自然奇观所吸引。“奇迹”激发作者找寻其中的原因,原来是共同生活的枯枝与鲜花彼此互为生命的依托,“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理性化的深入思考使作者明白生活中彼此合作帮助才能超越自我,实现价值,创造奇迹。作者将这一富有哲理的人生启示用两个抒情的短句“枯树哟……”表达出来,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这一理性感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 二是用以说明自己理性思考的文字,可以用一种明确的、概括性、议论性的语言直接加以表述,使其更加直白、鲜明。如下面这篇散文: 落叶树 北京的街道,国槐、白杨之类的落叶树很多,冬天到来时,树叶就纷纷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身,任凭寒风侵袭,冰雪堆积,始终傲然屹立街头。 落叶树之所以能够抗击冰雪严寒,是因为它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根部。为了保护根部,它把自身的一部分──树叶,毫不吝惜的撒落地面,树叶慢慢化作肥料,被根部吸收,成为再生的源泉。 落叶树深深懂得:藏在土里的树根比露在地面的枝和干更重要。 春来时,光秃秃的树枝上吐出的新芽美极了。枝干渐渐长大,向天空挥舞手臂,努力表明自己的存在。 这种力量来源于根。 到了夏天,繁茂的枝叶感受烈日暴晒的痛苦,可它依然不动声色。 这种忍耐是由于树荫挡住炽热的阳光使其根部的水分能得以保存的缘故。尽管骄阳似火,袒露的枝叶总要保护正在地下努力工作的树根──这使它们得以生存并蓬勃着生命。 总之,就是这样:时而落叶纷纷,时而郁郁葱葱;经受酷暑之苦也毫不介意,只要能保住根──生命的源泉。 落叶树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我。 我想,如果舍不得牺牲,故意逃避苦难,而疏于保护根,那便没有落叶树,也不会有大千世界的滔滔风云。 评析:北京街道随处可见的落叶树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它之所以能够抗击冰寒,等到来年又郁郁葱葱屹立于街头的原因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作者以拟人化的笔调剖析了落叶树生命取舍的意义所在,字里行间饱含对生命的讴歌和敬畏。通过前面对落叶树极富感性色彩的描绘,结尾对自己理性感知的概括就水到渠成,“落叶树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我”,“如果舍不得牺牲……也不会有大千世界的滔滔风云”。这里,作者将自己通过观察和思考所得到的生命启示表述得直接、明确。 从教学和写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对自己的感知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往往不会将自己理性思考的结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或概括出来。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挤牙膏”式,将自己的理性感知在文章中断断续续表述出来,缺少统一性、整体性及必然性;二是结尾的概括与前面的分析联系不紧,水是水,油是油,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三是语言表述拖沓累赘,缺乏概括性。 第三、段落安排上努力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 递进虽然只是结构形式的一种,但它更能体现理性深化的过程。采用递进的形式安排文章段落间的关系,能够在形式上较好地体现理性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轨迹,体现理性思维步步深入,纵向探究的思维规律。如果学生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对他们是很有益的。 导练 三、学生阅读课本例文一、二、三, 并对例文作出点评。完成目标3 [例文一]<<近墨者未必黑>> 点评 [例文二]《我忘不了那一双眼睛》 点评: [例文三]《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卫老婆子》 点评: 四、课后第一、第二、第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