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教案3(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柯智育

形容词

现代汉语对形容词的研究是比较成功的。

一、形容词的形式

1.单音:好、坏、甜、苦、软、硬

2.双音:伟大、勇敢、聪明、畅快(性质形容词)

3.带词缀:红彤彤、水汪汪、硬梆梆、绿油油、白茫茫、香喷喷、沉甸甸

4.名+形:笔直、火热、冰凉、草绿、漆黑、雪白

5.重叠式:高高(的)、短短(的)、老老实实、明明白白(状态形容词)

《提要》把形容词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性质”的,一类是“表示状态”的。前者可称为性质形容词,后者可称为状态形容词。这两类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有明显的不同。第一位把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并加以详细论证的,是朱德熙先生。(《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使形容词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此外,吕叔湘、饶长溶合著的《试论非谓形容词》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使形容词的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绝大多数的单音节形容词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一)组合功能

一般形容词(性质形容词、前两种)能受多种副词修饰,如:特别好、不好、很高、不高、都好。状态形容词(后三种)只受一般副词修饰,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因为它们本身含有程度深的意思。

(二)句法功能

一般形容词常作定语、谓语;也可作状语:慢走、大干、老实说;补语:看得清楚、做得仔细。状态形容词充当句法成分要借助“的”“地”的帮助。如:火热的心肠/水汪汪的眼睛/雪白的墙/短短的头发(作定语)、轻轻地走/悄悄地来(作状语)、小孩的脸胖胖的/鼻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作谓语)。

(三)形态特征

1.形容词能重叠  有以下几种形式:

(1)AA的(单音):嫩嫩的、绿绿的、静静的、短短的

(2)AABB(双音):干干净净、高高兴兴、老老实实

(3)ABAB(双音):通红通红、笔直笔直、雪白雪白

(4)A里AB(不完全重叠,贬义,表示“憎称”):傻里傻气、糊里糊涂

2.形容词重叠后的意义

(1)重叠后加上一个“很”的意思:红红=很红

(2)重叠后失去了限制性,变成描写性:大鼻子——大大的鼻子

(3)重叠后的程度不一定加深,这与作句法成分有关。形容词重叠后作定语或谓语,程度减弱,很适中,表示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这个小孩是高鼻子——这个小孩的鼻子高高的(谓语)。大大的眼睛(定语)。作状语程度加深。例如:高举——高高举起、细看——细细地看。

三、形容词能否带宾语

现代汉语形容词能否带宾语?这个问题语言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语法书认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带上宾语就变成动词了,而且认为,能否带宾语是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重要根据。如黄本。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胡本根本不提这个问题。

主张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的理由,主要是认为宾语是对动词说的,它是动词的支配成分或连带成分。这是一种从西洋语法理论中吸取来的观点。这个观点对印欧语的语法来说,当然是可以的。但把这种观点应用于汉语,那就有点削足适履了。语法是有民族特点的。汉语语法和印欧语的语法虽然都有动词、形容词、宾语等,但这些术语的内涵,特别是表现形式,并不完全一致。印欧语的形容词跟动词差别很大,它是不能作谓语的;但汉语的形容词跟动词比较接近,它能作谓语。印欧语的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当然根本说不上带宾语的问题。而汉语的形容词能作谓语,也就有带宾语的潜在可能。

讨论汉语形容词能不能带宾语,最重要的是从汉语的事实出发。从现代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形容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带宾语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有些形容词还是可以带宾语的。比如在“我高他一个头”“她红着脸说”“她硬着心肠把孩子扔了”这三个句子里,“高”“红”“硬”的后边都带有宾语,这大概是没有争议的。然而,“高”“红”“硬”是什么词呢?这就有不同看法了。在我们看来,这些词仍是形容词。但主张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的会说,“高”“红”“硬”一带上宾语就变成动词了(黄本)。这虽然维持了“形容词不带宾语”的理论,可是却产生了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音义同一的形容词带上宾语便转变成动词之说能成立,那么音义同一,只是用法略有差别的词似乎都可以看成“兼类词”。比如“慢车”“慢走”中的“慢”就得看作兼属形容词和副词;“她骄傲”“骄傲使人落后”的“骄傲”就得看作兼属形容词和名词。但这样一来,汉语的词类区分就乱套了。

第二,汉语中的形容词带宾语不是非常普遍的,但也决不是个别的或少量的。假如形容词一带上宾语就变成动词之说能成立,那么,汉语中动、形兼类的数量就相当大。汉语里“兼类词”是存在的,动、形兼类也是有的,但定为“兼类词”是不宜太多。王力先生指出:“兼类现象是指个别的词兼属于两个词类。”形容词一带上宾语就转变成动词,那动、形兼类就不是“个别的词”了。如果汉语中动、形兼类非常多,区分动词和形容词也就没多大意义了。我们认为,根据词的功能或用法来区分词类,辨认词性是应该的,但要注意两条:

第一条,看词的功能或用法的差别要抓住主要的,因为有些次要的差别不一定都能分类。例如:汉语中名词和形容词不能用能否作定语来区别,形容词和副词不能用能否作状语来区别;同理,动词和形容词也不能用能否带宾语来区别。

第二条,在根据功能或用法来分类或辨认词性时,不能完全不顾意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曾说:“区分词类,最好维持一个原则,一个词的意义不变的时候,尽可能让它所属的类也不变。这样,词类的区别才有意义。”这个原则用来处理形容词带宾语的问题,我们以为也是可以的。像“红”“高”“硬”之类,音义不变,能作谓语、定语等也不变,只是有时带宾语,有时不带宾语上有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仍应看作形容词。可见,一部分形容词能在一定条件下带宾语,也是汉语语法的一个特点。

形容词带宾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出现在谓语描绘主语情态的句子里。如:

(1)二小姐也是苦着脸。(矛盾《子夜》)

(2)我红着脸,不敢回答一句话。(巴金《哑了的三角琴》)

(3)华大妈也黑着眼睛,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叶来。(鲁迅《药》)

(4)(我)硬着头皮走了。(朱自清《儿女》)

2.出现在谓语表示致使意义的句子里。如:

(1)那些日子,真苦了这两个孩子。(朱自清《儿女》)

(2)泪水再一次模糊了她的眼睛。(郑春基《新来的法官》)

3.出现在谓语表示比较的句子里。如:

(1)姐姐大我三岁。(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

(2)老张高我三寸。(同上)

4.用在对称的句子里。如:

(1)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2)他好了伤疤忘了疼。

四、形容词和动词的区别

区别词

吕叔湘、饶长溶两位先生认为,这类词“表示的是事物的性质,可以管它们叫做属性词。”如果要把它们暂时安顿在一个现成的词类里,那么把它们放在形容词里边比较合适,一般都是这样处理的。但是,为了跟一般形容词有所区别,可以称为“非谓形容词”。朱德熙先生认为,这类词“表示的是一种分类标准”。他把这类词叫做“区别词”,并把它放在跟谓词(动词、形容词、谓词性代词)相对的“体词”里头。我们认为,这类词所表示的意义,跟性质形容词所表示的意义还是有区别的,说它也表示“性质”,两者容易相混;但说它表示“一种分类标准”,好像还没有把它的语义特点给揭示出来,看看是否可以这样说:这类词表示的是事物的特征。这样就可以跟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相区别,同时又能说明它可以起区别作用或分类作用的原因:正是因为它表示事物的特征,所以才能起区别作用或分类作用。至于把它们叫做非谓形容词,附在形容词里面,还是叫它区别词,单独成一类,这倒是两可的。

一、组合功能

1.能直接修饰名词,不需要“的”的帮助。

2.多数能跟“的”字结合成“的”字短语。

3.不受“很”修饰,不能用“不”来否定,大多数可接受“非”的否定,不受数量词的修饰。

二、句法功能

不能作谓语、补语、主语、宾语,只能作定语,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作主语、宾语。有的词既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如“共同纲领”“共同奋斗”。“自动手枪”“自动放弃”“长期计划”“长期合作”“局部问题”“局部麻醉”“正式文件”“正式发行”。这样的词可以认为是区别词和副词的兼类词。不能单说,属于粘着词。由此可以看出,区别词在词类系统中的地位确实非常特殊,跟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很不相同。

三、区别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同:都能作定语:袖珍词典 大辞典

异: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补语、状语,能受“不”修饰。区别词则只能充当定语,不能作谓语、补语和状语,不受“不”修饰。如“快”“副”,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区别词。

数词

一、数词的种类

(一)基数

表示数目多少的是基数,是数的纯数词,不受其他词帮助。如:一、二、百。

(二)序数

序数表示次序的先后,需要其他词帮助,通常由基数词加“第”“初”等构成。如:第一、第三、初一、初十。

(三)分数、小数

分数用“几分之几”的固定格式来表示。任何分数都可以改用小数来表示。

(四)倍数

倍数是由基数词加量词“倍”构成的。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数量的增减常用一些固定的格式。

(五)概数

表示大概的数目,有的语法书叫它“约数”。表示概数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借用疑问代词“几”“多少”“若干”来表示:几天、人民币若干。

2.数目字后边加“多”“来”“把”“左右”“上下”“以上”“以下”一类字眼。如:二十来岁、三十左右、五十上下。

3.数目字前加“成”“上”“约”“小”“近”一类字眼:成千的人、上万的观众、约一千人、近百名工人。

4.邻近的数目字连用:四五岁、八九年、一两句。

二、数词的语法特点

1.经常同量词结合,用在量词前边,组成表物量的数量短语,在句子中主要作定语:两个人;组成表动量的数量短语,在句子中主要作补语:来三趟。

2.数词一般不直接同名词结合,结合时中间要用量词。成语例外。

3.数词一般不重叠,某些成语如:“三三两两”“千千万万”是特殊现象。

4.数词能够单独或者和名词结合直接充当句子的谓语,不必借助“是”或其他动词。例如:这个小孩九岁了。/你今年才二十,他可四十啦。但是,数词单独作谓语,一般是双音节的,而且只出现在某些肯定句中,如果是否定句,“是”或其他动词就少不了。如:他不是九岁,是十岁。/我还不到五十呢。

二、“二”和“两”的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二”和“两”的意义几乎完全相同,可是用法却有同有异。分析它们的异同,确定它们的使用范围,也是很重要的。

1.相同的用法

在运用度量衡单位称数时,“二”“两”都可以用,如“二尺”“两尺”;“二斤”“两斤”。不过连续使用时只有开头一个有这种自由,后面的说“二”不说“两”。例如,“二丈二、两丈二”,“二丈两、两丈两”不常见。

2.不同的用法

(1)序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第二层楼”可以说成“二楼”,但不能说成“第两层楼”或“两楼”。序数用“两”,只有“两点钟”例外。

(2)分数小数用“二”不用“两”。“十分之二”、“二分之一”、“零点二”,其中的“二”都不能换成“两”。

(3)两位以上的数字,其中的个位或十位,用“二”不用“两”。如:“十二”、“一百二十二”,不能说成“十两”“一百两十两”。

(4)量词“个”“只”“件”等前面如果只有一位数,用“两”不用“二”。“两件衣服”不说“二件衣服”。只有极少数的例外。如“位”可说“二位”或“两位”。

(5)指称某些成对的亲属关系,用“两”不用“二”。如:两夫妻、两兄弟、两姐妹、小两口子。但不说“两父母”。

(6)表示双方,用“两”不用“二”。多用于书面或固定格式。如:两全其美、两厢情愿、势不两立、两两相对。

(7)成语或熟语中的“二”和“两”是相当固定的,例如:“三脚两步、三言两语、三心二意、一是一、二是二”中的“两”和“二”通常是不允许互用的。

(8)“两”字有时当“几”讲,表示概数。例如:你过来,我想跟你说两句话。/我要去杭州玩两天。/过两天再说。/你真有两下。这里的“两”当“几”讲,不能换成“二”。

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的发展,“二”和“两”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关于“二”和“两”,吕叔湘先生有一篇短小而精彩的文章。全文如下:

“二”和“两”在用法上是有分工的,可是现在常常看见该写“两”的地方写“二”。我说“写二”的意思,是我没有听过有人在该说“两”的地方说“二”,例如,“请您给èr个八分的邮票。”这个写“二”说“两”的趋势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再也没有人写“两”了,于是“二”变成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也不得不在“二”字底下注两个音:èr和liăng?口语里的情况似乎正好相反,“两”正在侵占“二”的地盘,说“两万”“两千”“两百”的人比说“二万”“二千”“二百”的人更多了。上海话里还可以听到“两路电车”“两号理发员”等等。再进一步发展,会不会在五十年或者一百年之后,书面上统一于“二”而口头上都统一于liăng,人们都管“20”叫“liăngshí”,管“12”叫“shíliăng”?这种事听起来很荒唐,可谁也不敢担保不会发生。古代本来只有一个“二”,后来“两”硬挤进来平分天下,难道就没有可能最后把“二”给排挤掉吗?要知道,在语音上“两”比“二”响亮得多阿。

让我们看一个实例吧:

他虽然嘴也满是白胡子,但满脸红光,精神抖擞,二手舞动着,唱起歌来。(《榕树文学丛刊》1979)

这个“二手”在书面上写着“二”,但嘴巴中却说“两”。这就是目前“二”和“两”运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书面中,“二”在扩大,口语中,“两”在扩大。

因此,关于“二”和“两”的区别,目前我们实在“不容易定出一条简单而概括的规则”来。

三、数词的活用

数词在汉语里用法灵活,有时不表示实数,而是虚指。

1.用“三”或“三”的倍数表示“多”。

清人汪中在《释三九》中说:“三者数之成也”,“九者数之终也”。“先人之措词,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所以,三姑六婆、十二分高兴、三百六十行、三头六臂、三十六计、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九死一生等都是表示“多”的意思。在个别情况下表示“少”:三句话不离本行。/三人行必有我师。

2.二、三,七、八连用,表乱。如:三天两头、三心二意、三三两两、乱七八糟、七手八脚、七上八下、七拼八凑、七嘴八舌、七零八落。

3.三、四连用,是贬义。如:不三不四、丢三落四、说三道四、朝三暮四。

4.数词具有文化色彩、神秘色彩、地方色彩

西方人忌讳“13”。汉人不喜欢单数,而喜欢偶数,偶数是自足的、完备的、吉祥的、美好的。俄罗斯人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单数,尤其是“1、3、7”,他们认为双数是“鬼数”,祭祀亡灵献花2、4、6、8朵。上海人的“十三点”是骂人话,四川人的“二百五”也是骂人话。老人不喜欢“七十三”“八十四”。

数词的文化色彩、神秘色彩,是漫长的年月里逐步约定俗成的,也是一种语言中数词的鲜明的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5.数词也是修辞手段的重要来源

(1)数词构成层递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②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陌上桑》)

这些数词既表达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又起着组织句群的作用,同时加强语气,气势畅通,有结构性,连贯性。

(2)数词构成排比

①送给你一缕清香,送给你一束芬芳,送给你一片绿叶,送给你一地春光,送给你一生健康,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祝愿,节日愉快幸福!

②送您一个吉祥一个如意一个快乐一个欢喜一个健康一个福气一个温暖一个甜蜜一生开心一生顺利一生兴旺一生富裕。

(3)数词构成委婉

上联:二二 三三 四四 五 (缺一(衣))

下联:六六 七七 八八 九 (少十(食)

横批:二四 七三 (儿死妻散)(见傅远碧《数词小议》,《绵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量 词

在中国的语言学家中,最重视量词的是郭绍虞,他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关于量词,写了二十多万字。但在量词研究方面最有学术贡献,当推刘世儒,他出版了《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在他所研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已有两百多个量词了。

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量词,先秦汉语中已经有了不少量词了。但是,汉语量词的大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完善成熟则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所以,我们说,现代汉语具有丰富而复杂完备的量词系统,这是区别于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原始汉语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也是现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其他国家的量词只限于度量衡,而汉语则有许多专用的量词。

马建忠最早注意到了它们的存在,称之为“记数的别称”,但在《马氏文通》中既不给它们正式名称,也未在词类的派出所给它们安上词籍。到了陈承泽,才把它们安置在名词的大家庭里;他的《国文法草创》也依然不给它们一个正式的名称。

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正式命名为“量词”。定义为“量词就是表数量的名词,添加在数词之下,用来作所计数的事物之单位。”认为是名词的一种。至于“一次”“一趟”之类,黎锦熙称之为“数量副词”,算作是副词的一个小类。

在《中国语法理论》中,王力叫“单位名词”,包括黎锦熙称之为副词的那些,统统归属于名词。

在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将这类词称为“单位词”。在《语法学习》《语法修辞讲话》中,吕先生替它们改换了一个名称,叫“副名词”,“表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又称‘单位名词’或‘量词。’它是名词,可跟一般名词有两样。”

陆志韦,赵元任称之为“助名词”。

陈望道称之为“计算”。理由是,这些词是“计量的标准”。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在他们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给了这类词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同等地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并定名为“量词”,这是目前最流行最一般的看法。

如果我们想给“个、台、把、匹、双、块、斤”填个身份证,那就是:名称:量词。曾用名:别词、数量副词、单位名词、副名词、助名词、计算。原籍:名词。定义:表示事物或动作数量单位的词。

一、量词的作用

1.量词的使用,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使汉语表达经济化、形象化。如:一缕青烟、一片云、一叶轻舟、一轮红日、一弯新月。

2.量词可以区别基数词和序数词。如:三月的情况(“三”是序数词,现在的情况);三个月的情况(“三”是基数词,指任意的三个月)。

3.量词的运用,还可以调整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感。如:

一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贺敬之《回延安》)

读来琅琅上口,听者感到和谐悦耳。

不少量词本身就具有感情色彩。如:

青松啊,

决不与野草闲花为伍!

一派正气,

一副清骨,

一身英武。(郭小川《青松歌》)

4.量词还可以帮助分化歧义短语(一个工人的建议)

二、量词的分类

(一)物量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量词。

1.专用的量词

(1)度量词

(2)个体量词

(3)集体量词

集体量词虽然都是表示集体事物的单位,但彼此有区别。“双”“对”“副”是表示有固定数量的集体单位。“对”多指按性别、正反、左右等配合成双的人、动物或事物。如:一对鸳鸯、一对情侣、一对手镯、一对电池、一对花瓶。“双”多指左右对称的某些肢体、器官或者成双使用的东西。如:一双手、一双手套。“副”主要用于成对、成套的事物。如:一副眼镜、一副对联、一副手套。

“群、堆、帮、批”等表示不定的数量。“帮”专指人:一帮人。“群”指人,也可指人以外的动物:一群人、一群羊。“批”“堆”运用的范围较广,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都可以用:一批工人、一批货物、一堆人、一堆蚂蚁、一堆石头。

(4)不定量词(点、些)

常用的不定量词只有“点”“些”两个。“些”表示的量虽然是不多的,但不一定是很少的,而“点”表示的却一定是很少的。比较“我给你一些东西”“我给你一点东西”。“一点事也没有”强调少;“一些事也没有”是不说的,就因为“些”不表示最少的。“些”有时候只表示复数,没有多或少的意思。“点”可以重叠为“点点”,表示更微小的意思。“点点滴滴记心头”。“些”不能重叠。

2.借用的量词

(1)借用名词

一头牛、一尾鱼、一口井、一面镜子、一顶帽子——借用事物的一部分来作为事物的计量单位。这是借代手法,部分代整体。

一瓶醋、一盒糖、一锅饭、一杯茶、一袋米、一桶水——借用容器名称来作为事物的计量单位,这从修辞上讲,是借代手法,因为容器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关关系,有人称这样的量词为“容器量词”。

(2)借用动词

一挑水、一挑柴、一封信、一包烟、一包盐、一发子弹、一贴膏药、一卷胶卷、一捆柴——借用跟事物有关的动作来作为计量单位。动作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关关系,所以也是借代手法。这种借用是经常性的,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且借用之后,原来词类的语法特点消失,新的特点(量词的语法特点)产生。

3.临时量词

如“一脸汗”“一地水”“一肚子气”“一桌子灰”之类。“脸、肚子、地、桌子”都不能重叠,它们与名词之间允许加“的”字,除了用在量词的地位之外,其他语法特点仍然是名词的,因此,我们把这一类称作“临时量词”,朱德熙先生称之为“准量词”,不归入量词一类。临时量词前边如果只能用“一”的,这个“一”是“满”的意思,“一地水”是“满地水”,“一肚子主意”是“满肚子主意”,“一脸汗”是“满脸汗”。“一”在这里没有什么计数的意味。至于临时量词前边不限于用“一”的,当它用“一”的时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也是“满”的意思,另一种的作用则是计数。因此,“一屋子书”可以有两个意思:有时是对“两屋子书”“三屋子书”说的;有时是“满屋子书”的意思。如果是前一种意思,当中不能插入“的”字,如果是后一种意思,当中可以插入“的”字。因此,到底表示哪一种意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确定的。

(二)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量词。

1.专用的动量词

2.借用的动量词

(1)借用名词

笔:画一笔 口:咬一口 眼:看一眼 拳:打一拳刀:砍一刀——借用表示同这一动作、行为有关的事物(如工具、动作者的身体器官——也是工具)的名词来作为动量单位,也就是借助借代的手法。

走了三天、苦干了五年、玩儿了一星期、等了三小时——借用时间名词作动量词。因为动作、行为都是在时间中发生的,有动作行为的开始时、持续时、终止时。这样表示时段的名词便可以用来作为计算动作、行为的单位了。

(2)借用动词

笑:笑一笑 洗:洗一洗 看:看一看 想:想一想——借用动词本身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三)复合量词

根据量词本身的结构,可以分单纯量词和复合量词两类。这里的“单纯”与“复合”不是指量词本身由一个字或两个字构成的。“个”“只”“斤”是单纯量词,“公尺”“公里”“公分”仍是单纯量词。复合量词一定是多音节的,一定是合成词,绝不存在单音节的复合量词、单纯词的复合量词。复合量词都是名量词,有两种:一种是“架次”型,一种是“部集”型。

“架次”型复合量词如:人次、吨公里、秒立方、千米小时等。这些复合量词“大都是科学技术上特有的术语,是根据新兴的构词规则产生的。它们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生产发展的结果。”(胡裕树《数词和量词》42页)这一类型的复合量词还在增加,在科技语体中使用比较多。“架次”表示一架飞机飞一次的量。飞机拿“架”计算,飞行拿“次”计算,两种单位合在一起构成复合量词“架次”。“部集”型表示的是或者用“部”计量,或者用“集”计量。多用于电影电视剧。

三、量词的语法特点

(一)组合功能

量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总是伴随着数词或指示代词而出现的。量词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量词和指示代词结合组成指量短语。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统称量词短语。如:一个、这个。

(二)句法功能

物量短语常作定语,动量短语常作补语。物量短语作主语、谓语,一般出现于说明度量衡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句子里。如:十两是一斤,一尺等于十寸。或者出现于带有强调意味的句子里,如“十个就是十个,你别问了。”这两种句子里的谓语都有“是”。带有强调意味的句子里,主语和谓语要用同一个数量短语。说明度量衡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句子,主语和谓语虽然不必是同一个数量短语,但二者必须表示相等的概念。另外一种情况是:作主语时,它所指的人或事物,一般在上文里已经出现过。如“姚志兰的爱人吴天宝,是在职工夜校认识的,两人爱人不像爱人,倒像竞赛的对手,一个是电话员,一个是火车司机;一个是团员,另一个也是团员。”“他的两个妹妹: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用作宾语,要联系上下文和语言环境,如“你拿一本,我拿一本,一下子把桌上的书全拿光了。”“橘子很好,我买了十斤。”“一本”后面提到“书”,“十斤”前面提到“橘子”,有上下文联系,因此,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单独说,“我买了十斤”就很含糊,因为买的可能是橘子,也可能是别的东西。

总之,由物量词和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主要作定语,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由动量词和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主要作补语,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作状语,但不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

数量短语修饰名词,一般不带“的”,只有度量词,表示时间的量词之后可加“的”。如:买了一斤的花生油、三年的时间。

(三)形态特征

量词以单音节的占绝大多数,单音的量词差不多全部可以重叠,重叠后作定语、主语、谓语、状语。单音量词的重叠并没有统一的语法意义,而是随着句法功能而变化。

1.量词重叠如果作主语,它的语法意义表示“每一”的意思。量词重叠作主语,后面一般总有一个“都”字与之呼应。没有“都”的也可以添补出来。例如:“个个精神”,可说“个个都精神”;“门门都优秀”“朵朵都比碗口大”。

2.量词重叠作谓语,表示“多”的意思。如:繁星点点渔歌声声 野花簇簇 红霞朵朵 枫叶片片 歌声阵阵。

3.量词重叠作定语,则其语法意义不统一,往往与它所处的位置有关。

(1)作宾语的定语,则表示“多”。例如:薄雾里透出点点微红。/长出片片绿叶。/燃烧着团团火焰。

(2)作主语的定语,其语法意义不统一。

①表示“多”的意思。如:阵阵的雨点,打着人们的脸。

②表示“每一”的意思。如:件件衣服都干净。/条条大道通北京。

4.量词重叠作状语,其语法意义也不统一。

(1)动量词重叠作状语表示“每一”。趟趟都落空。/回回都迟到。

(2)物量词重叠作状语表示“逐一”。步步为营 节节逼进

数量短语重叠有时表示“每一”:一个个身强力壮;有时表示“逐一”:一本一本看过去、一件一件地仔细检查;有时表示“多”:收到一批批来信。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