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潜移默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德育论文 手机版 | ||||
贵阳市第二十五中学 刘朝军 摘要: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责。德育教育可供选择的途径很多,但最有效、最直接、最基本的还是潜移默化,在无声无息中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以升华。 关键词:德育 教学 渗透 升华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成人,其次是教育学生成才”。可见在“成人”“成才”的问题上,“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由此可见德育的渗透在教育中的地位。古人说得好“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刚从小学步入中学的十二三岁的青少年来说,正处于“人之初”的起始阶段,他们犹如一块埋藏于泥土中的璞玉,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刚刚在建立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及强。此时,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如能利用好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循循善诱,正确引领,精心打磨,细心雕镂,加以时日,一定能将其打造成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和氏璧”。 德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放在首位的。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几节政治课,不是喊几句口号,唱几句高调就一蹙而就的。德育教育是无形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挖掘各科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无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纵观中学阶段各科教材,德育元素最多的莫过于语文。古人说:“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操行和道德素养。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胡适先生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可见文学作品中是有不少德育元素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学者们精心挑选的美文,这些文章中可以说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对伟大祖国、壮丽山河、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深情,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品质,蕴含着仁人志士的美好情操,积淀着人世间的真善美的情感。教学中,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细心挖掘就一定会发现许多的德育教育元素,利用好这些德育元素,在教授语文知识、写作技法的同时化德育教育于无形。 首先,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现有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莱蒙托夫的《祖国》等就包含着许多爱国思乡之情,充分利用好这些爱国主义元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熏陶。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行为中感知什么是爱国,怎样才算爱国。这样的教育比空洞的高喊爱国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又如冰心的《谈生命》,王鼎钧的《那树》,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等就包含了许多热爱大自然,讴歌生命的德育元素,利用好这些课文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再如《公输》中墨子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墨子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练的思想,《鱼我所欲也》中的人生取舍的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的欢颜”的胸襟,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亲情,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爱,对祖国语言的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等等,都是德育渗透的最好教材。 其次,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但也不是信手拈来,它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勤于思考,深入探究,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讲授时要让学生了解紫藤萝的生长历程的同时,体会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对于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文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化、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方面,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的质美意深,洗练如金的妙处,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比如朱自清的《春》,此文是一篇纯粹写景的散文,文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写得栩栩如生妙不可言,而语言的生动形象贴切更是堪称经典,那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从地里钻出的小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的春花,像母亲手一样温暖的混着泥土气息青草味各种花香的春风,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通过欣赏这些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能深刻领悟春景的美妙,激起学生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又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文中的反复、反问、排比、反语等句式、修辞,极尽嘲讽“友邦”及党国的丑恶行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憎情感,进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感。再如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亲情的淡漠,认识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学会关爱他人。 德育教育必须是长期的,循循善诱的,潜移默化的。它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长期的努力,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数人”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语文教材充满了德育素材,但也不是时时处处都有,教学中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有则讲之,无则不可牵强附会,以免弄巧成拙。 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齐心协力,各科教师通力合作,就能教育出思想品德高尚而又学识渊博的学生。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