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2.  揣摩关键此举,体会在作者的心情,走进其感情世界。

教学重难点:

 作者苦闷中略带喜悦的复杂感情。

教学设计:

   本节课重点在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探求和学习他平复“不平静”的经过和方式。由题目引发思考,文章仅是在写荷塘月色吗,仅是在写景吗,由此引出作者的感情,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在初读课本后讨论,文本中基本上有两种色彩,淡淡的喜悦和忧伤。再带领学生分析对比第二段和第六段,由这两段观前观后的风景描写的异同得出作者在观荷塘之前的希望和观后的失落;接着,由文章中的两个“突然”理清作者渴望寻找感情突破口的两次尝试,现实中的荷塘美景不能让我解脱,接着怎么做呢?怎么就想到了热闹欢快的采莲曲呢?得出作者想通过幻想摆脱现实中的忧伤;最后再通过对比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出门前后归来后的心境确定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看题目,“荷塘月色”是什么短语,偏正还是并列呢?由此我们猜想文章是描写荷塘和月色的写景散文,那全文仅仅是在写景色吗?你认为文章还写了什么?快速浏览文章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

    文章还写了什么,由学生回答,“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按照行踪理清文章的内容。

   明确: 想起荷塘—夜游荷塘—荷塘归来 (动机)

          出门- 小径-  荷塘-  归来     (行踪)

(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知道写游记的文章终点肯定落在心情和收获上,那作者夜游荷塘月色的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文本探究

1.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思考文章中作者的心情如何,划出文中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讨论:你认为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喜悦色彩:荷塘月色的美景  采莲曲的欢快场景

        哀伤色彩:心里颇不宁静  热闹的是他们  

 2. 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作者的心情究竟如何呢,我们一起来顺着作者的目之所及之处的风景,看看能否通过他笔下的景色来感受他的心情呢。我们先来看他描写的在游荷塘之前和之后的两段风景描述的文字,第二段和第六段,我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在朗读的过程中,大家思考,这两段文字中,那句话是一样的?

  明确:“荷塘四面”,也就是说他在观荷塘前写了荷塘四周,观后也写了,是多余的吗?可删除吗?难道这是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的败笔吗?

 学生回答:……

 (预设:景物的宽度增大,详略不同远近不同)

 明确:第二段为作者下文夜观荷塘勾勒了一个幻境,第六段为了增添观完后的一种朦胧梦和忧伤的心境,那观荷塘之前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看看第三段观荷塘四周的感情和第六段有什么不同呢,请一个声音比较深层的同学来读,我们一起来听听朱自清在当时幽静的环境中的内心独白.

学生朗读:……

明确:评价,提问,这段文字里作者告诉我们他平时如何,今天又如何呢?

 学生:白天受限制,不够自由……

 老师:具体来说体现在哪个字上呢?(一定要)可见他现实不满,那他半夜从家里出来到荷塘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预设:逃避现实)一直逃避现实吗?“暂且逃避现实 ” 这是我们分析出来的,文中哪个词语可以佐证我们的推测呢?“我且享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字,对也就是说,作者在夜观荷塘钱心里是充满了希望的,希望通过游荷塘的夜色来摆脱自己不平静的心绪,来逃避现实的不自由。

那么,作何观完荷塘后,有没有逃避呢?

明确:那一句表现出作者没有能够逃避呢?“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和第三段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不是矛盾吗?

    的确,荷塘的美景让人沉醉,带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安静和喜悦,可当作者的眼光从荷塘转到荷塘四周后呢,月光下如梦的景色退去,现实依旧,树色是阴阴的,最不识趣的是蝉声和蛙声,无情地退去梦境,提醒作者这就是现实。文章写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心情不好,去荷塘兜一圈,可还是无法获得平静,接着就回来了,不行吗,为什么突然又想到江南的采莲呢?作者有没有放弃排解孤寂的努力呢?(联系到第一段的“突然”,这一段的突然,分析出作者再次的尝试,眼前的现实美景无法解脱个人的孤寂,作者有怎么做的呢)

()

3.我们先一起来看看,采莲是怎样的情景?与荷塘上朦胧美场景有区别是不是很明显?

学生:现实 幻想 热闹欢快 抑郁沉闷 

明确:《采莲赋》和《西洲曲》里表现出来的无忧无虑 自由快乐的生活,是现实中作者向往却没法实现的,如果我们联系上文中的感情线索来想,作者心情不宁静,就去观赏荷塘美景,可没能摆脱,但作者并没有放弃,他把自己暂时融入了中国古典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以派遣心中的不平静。这样的方式可行吗,作者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

学生:“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 我们再一起来读读作者出门前和归来后两段,看看作者最终有没有平静呢?

 生: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老师:内容上差不多吧,出门前心情怎样?“心情破不宁静”,正是因为不平静,作者才要寻找宁静,找到宁静后又回到现实,最后回到家里宁静了没有?

怎么没平静呢,回到家里,“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气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不是很静了吗?

   引导:心里不平静,这是什么手法呢?反衬

(也就是说周围什么声息都没有了,内心涌动的是思念茫然,总结找不到出路的那种内心彷徨、迷茫的感觉,在静静的月色下,更显得难以忍受。妻子也睡着了,也就是“世人皆睡了,唯我独醒”,和开头一样,也是应有声来衬无声的方法,由此可见作者找到了宁静没有?)

   仍不宁静

总结:我同意同学们的观点,仍不宁静。朱自清尽管离我们很远,但通过语言我们能能够了解他内心的情感。把握了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脉络后,我来请一位同学概括这篇文章的两条线索。

学生:……

学生:……

明确:(以游踪为线索)出门—观前---观荷塘时---观后---进门

 (以情为线索)颇不宁静—希望----淡淡的喜悦---失望----仍不宁静---淡淡的哀愁

板书设计:   出门—观前—观荷塘时—观后—进门

颇不宁静—希望—淡的喜悦—失望—仍不宁静—淡的哀愁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