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生活方式与后喻社会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周国文() 一、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青年生活观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范式,它表征着社会的持续演进已到了 一个重新整合其意义所指的状态。当然,我们并不避讳其流俗的一面, 也就是其被反覆应用到处传播之后所带来的对“后现代主义”的自身 嘲讽。 当然,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时尚效应,在当今年青人中所引起的 反响是强烈的。因为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以一种趋新而又 周全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它意味着“启蒙的世界主义是一种真 正跨越国界的(西方的)精英文化的果实。”①见《后殖民主义和全 球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新西兰)西蒙杜林确实,对后现代主义这 个定义的争论,并不影响它对潮流与动感社会生活之拥众所引发的辐 射与带动。它像个文化幽灵,在我们这个物质化的现代社会中自由地 摇来荡去。毕竟谈到后现代主义,我们不可以躲避一个时代的转变。 因为在一种认知的扬弃过程中,文化领域剧烈的社会变迁已经给我们 社会的各个群体以一种深刻的触动。尤其是对广大的青年人,花样翻 新、整合与断裂、解构与重塑,在他们身上所引起的反应是史无前例 的。 我们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背后,看到的镜中之像是:“艺术与日 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 异消弥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 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 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 设:艺术不过是重复。”②见《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年轻人开始 纷纷在消费文化的浪潮中打破沉默与单调,无情地将现代主义的逻辑 来个巨大的颠覆。他们强烈地投合着资本社会的文化逻辑,把代表欲 望、本能与享乐的反规范倾向张扬到人生的向度当中去。 正如王宁所说:“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叙事风格或话语,其特征 是对‘宏大的叙事’或‘元叙事’的怀疑和对某种无选择或类似无选 择技法的崇尚,后现代文本呈现出某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 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断片或叙述中被消解了。” ③见《后殖民主义和 全球化》 王宁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可见,后现代主义充当了这个时 代新的文化转向的代码,它也正对新生代生活方式的重新塑造起着密 切的关联作用。 毕竟后现代的生活实践令人触目惊心,它在文化商品、文化产业 与文化价值方面正在重构着其独特的内涵。 “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导向工具,是因为它在形成解构文化时, 在提高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与知识生活之秩序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 生活秩序,长期维持着一些对大众狂欢、野性、野蛮和不驯服发生迷 恋的潜流与亚文化,而这也是在社会与个体两个层次上,为秩序建立 所驱动的文明进程力图排斥或包容的东西。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民主 的大众冲动,对‘他者’的迷恋神往、对大众快感的容忍,对紧张、 分裂的情感体验,都可以在这种传统中得从发现。”④见《消费社会 与后现代主义》在青年人的心目当中,后现代主义早已是一种强势的 文化思潮,它不仅仅是特殊的导向,而且正在朝着行动策略的方向上 吸引着一大批自觉接受后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化观众。 二、“飘一代”的崛起 后现代生活方式的样态在当代青年人中的流行,最重要的是其价 值观念与表述方式本身对比前代人来说已发生了重要的变迁。“现代 主义把能指、所指和指涉物的角色地位作了明显的划分和自洽。与此 相反,对于后现代化而言这些差异是未定的,尤其是能指与指涉物的 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或者换一种说法,表述与现实的关系不是预先确 定的。在这里,通过意象而不是文字意义在表述过程中所占的比率的 不断增大。这就是消除差异(分化)。在消除差异的过程中,与文字 相比,意象在更广大程度上与指涉物相似。公正地讲,指涉物本身更 主要地是面对能指。这就是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变得充满现实感的原因, 在电视、广告、录像、电脑化、随身听、汽车卡式录音机,以及发展 至今的CD、VCD 和DAT 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表述。”⑤见《后现代主 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美)拉什著 高飞乐译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6 期作为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的最佳受 众——飘一代,他们是新世纪的时尚领袖。这个年轻群体崭新的命名 始自于广州《新周刊》杂志社2000年6 月15日推出的同名专辑。“飘 一代”可贵的是心态的年轻,因此他们没有准确的年龄上限与下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男女都有可能在 这个族群里出现。 在“飘一代”这个动感的亚文化群体里,“飘”是他们独特而又 丰满的个性特征,“飘不仅仅是过程,是为了让梦在现实中或大或小 的飞翔,也意味着是一种状态,一种结果。飘本身有时候就是目的。 飘在诗意的农业时代可能是一种境界,而在今天,更多的只是一种改 变自己生存状态的勇气,或者是越来越习以为常的生活态度而已。” ⑥见《写在调查的边上》 江小鱼著 《新周刊》2000年6 月15日出 版 广州《新周刊》杂志社不可否认,聚焦中国越来越具活力与热情 的大中城市,“飘一代”这个年轻群体正在高昂地浮出水面。他们活 力四射、个性鲜明,同期的《新周刊》杂志给他们这个群体总结了 “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只喝包装水、不订报只买报、只租房不 买房、只打的不买车、宁肯煲电话粥也不写信、既不跟父母要钱也不 给父母钱、睡过床垫、不吃早餐、裸睡、至少热爱一项运动哪怕是床 上运动、对哲学敬而远之、不承诺、只穿舒服的鞋子、不为健康牺牲 嗜好、没有年龄感、拒绝圈子、跟再好的朋友也不借钱、时不时‘人 间蒸发’、扔东西时从不心疼、不把情人带入朋友圈、居室可能很简 陋但至少有一张舒服的沙发、可以不看书但一定要看碟、绝不送行、 从不歧视同性恋或艾滋病、不戴手表、不带雨伞、不在公共场合谈论 严肃的话题、老找不着东西、爱过很多次但从不为谁要死要活、生病 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懒得存钱、找他们的最好方式——E-mail、 热衷于嘲笑中产阶级、对喜欢的东西不计较价格、倾向于佩戴不那么 昂贵的饰物、悄悄地结婚绝不举行盛大的婚礼、不爱过节、不在乎别 人的看法、特别喜欢‘追新’、想到什么说什么、从不认‘同乡’、 从不大惊小怪、养宠物不养小孩、注重包装多过内容、不按点吃饭、 房间很乱但想要的东西触手可及、只要需要不在乎做任何工作、不对 别人嘘寒问暖也不喜欢被人嘘寒问暖、认为早睡早起的人是乏味的、 无法停止幻想、认为晚上比白天好”⑦同⑥《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 第38——40页裴谕新、黄晶晶 文 三、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的样态 “飘一代”洋洋洒洒,不可阻挡地在我们这个大众文化走俏的物 质社会里展示着他们咄咄逼人的青春力量。 毕竟飘一代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心中之物,而视目不见所谓传统 的废墟与意识形态的驯导,他们刻意地与主流文化保持着一段美感的 距离。检点以上“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我们可以目睹在飘一代的 生存空间中后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地位。而按照文化学者伊布尔。哈 桑的说法,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多 元差异性,体现为拒斥同一,热衷多样。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崛起, 网络空间的“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娱乐休闲方式的普及与流行, 统一的生活方式被多元化的选择所取代。“我有,我可以”,“我选 择,我喜欢”,决定了这是个自我意识的时代。毕竟“世上没有两片 相同的树叶”,而人同样也是千奇百怪的。 性格与阅历的不同,往往也左右了观点与取向的差异。因此后现 代生活方式特别强调个性,允许创新,讲究个人的感官享受,标榜的 是自我拥有的“酷”与“蔻”,认可游戏与宽容。 (二)、消解中心性,强调边缘化。飘一代,不听从权威,虽有 个人的偶像,但这种祟拜只是好玩而已,却没有公认的庄重性质。他 们不会认真,也不可能认真。因为城市没有中心,人群没有中心,文 化没有中心,知识没有中心,思想与行为也没有中心。换句话说,或 许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能成为中心,人群中的你我他也可能成为中心, 文化中的任一类型也可能在不同时段充当中心,知识体系中的任一分 支也可能在不同的理论框架内充当中轴,当然思想与行为的任何一脉 在不同的背景不也可能成为当下的中心。在环球同此凉热的境况下, 飘一代的反中心作法与互联网上的冲浪行为互为结盟。全球任一地区 任一时间所发生的事件都被一网打尽,信息之流、语言之流与文化之 流密切碰撞与融合。颠覆等级,解构中心,互动式的社会交往结构, 趋向的必然是一个民主、平等与自由的网络平台,而影响的又必然是 一曲无主题变奏。在这样一个完全个性化的社会空间里,边缘化实际 上也是独立化与离散化。边缘随时可能带动旧的中心,成为新的中心。 就像如今非主流的飘一代,谁也说不清楚若干年后,他们是否将成为 新社会的主流人群。 (三)、反整体性和宏大叙事,强调断裂与差异。从王朔与《我 是流氓我怕谁》的鹊起到周星驰与《大话西游》的走红,就可见反讽 与插科打诨是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态度。飘一代声色犬马,直面生 活。什么都可以被拿来开心,什么快乐玩什么。毫无拘束的坦荡人生 也许伴随着一种游戏的心态,“飘一代不是不关心严肃的问题,但在 人多的场合,他宁愿选择嬉笑怒骂,世界己经这么沉重,何必还雪上 加霜。”⑧同⑥《关于飘的五十个细节》第39页裴谕新、黄晶晶 文 飘一代抹灭崇高,消解神圣,因为“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为飘一代提 供了更为广阔而自由的空间,昔日那些建立在乡村经验之上的神圣信 条和永恒价值,已经被他们的城市经验撕成无数感性的碎片,在城市 炫目的光影和醉人的香风中飘荡,追求‘终极’的人越来越少了, ‘过程的快感’已成为一些人生活最高的美学律令。”⑨《新周刊》 2000年6 月15日出版 广州《新周刊》杂志社 第13页(四)、反对 基础主义深度模式,强调平面化。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场上是一种无深 度模式,强调平面化与即时性体验。而飘一代作为自觉接受后现代主 义思潮灌输的新青年,深得后现代主义深层文化符码的精髓。“他们 创造着一种生活的艺术,以使他们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惬意与满足,获 得知识分子的特权:以向‘禁忌’开战和根除‘变态’的名义,他们 选定了最为肤浅也最易借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风格:自由散漫的态度、 装饰性或风暴式的装扮、开放性的姿态与动作等等,并系统地将那些 有教养的秉性运用于尚待合法化的文化(电影、连环漫画、地下读物), 运用于日常生活(街头艺术)、私人领域(性、化状、抚育子女、闲 暇等),运用于存在本身(与自然、爱、死亡的联系)。”⑩见《消 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第137 页 飘一代是在特殊的语境中成长,他 们在时尚面前是敏感的一群,他们的看法不容置疑地受到商品潮流的 影响,他们造新逐异,却拒绝意义与沉度的隐喻。他们深信:“根本 不存在什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别,深度模式应被消解,现代主义 的精神追求应被放弃,生活表面化、舒适化、轻松化,‘跟着感觉走, 拉住你的手,脚步越来越温柔’。……人们在追求表面化的物欲满足 中沉沦,让高贵的头颅作了贪婪眼睛的奴隶。二十世纪,城市人生活 价值观变成了感性与浅薄化的世纪。”⑾见《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 第39-40 页(五)、他们的生活方式偏好是反对意义的先验控制,主 张能指链的膨胀、撒播与断裂。“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这句 口号反映的是飘一代豪放不羁的个性主张,也从侧面表现了后现代主 义的观点:文本之外无他物。飘一代对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的理论 深为认同,尽管他们并不全然理解:“文化是一种文本间符号的嬉戏, 服饰、汽车、建筑、爵士乐、兰开夏式摔跤、足球赛、奥运会等等城 市文化的文本的意义不再取决于作者,而是取决于读者。应当将作者 中心论转变为读者中心论。‘我用来看上帝的眼睛,正是上帝用来看 我的心灵的眼睛’。文本是破碎的,意义是多元的。文化的意义是向 无数的‘他者’无限开放的,有多少种解读者、多少种阅读方式和编 码方式,就有多少种意义。”⑿见《时尚与冲突》第40页 “飘一代” 庆幸在一种多元阅读、多元价值与多元思维的开放社会中成长,因此 他们身心中“飘”的气质愈加迷人。他们在热街游荡,欣喜地发现城 市的新靓点;他们在精品屋里穿梭,快乐地淘得个人的心爱之物;他 们在网上与迪吧留连,一次Hot 到底;他们在派对上痛快地狂欢,演 绎着都市夜归人的味道。 四、后喻社会的形成与青年文化的走俏崭新的社会学理论己经在 对这个时代的变化作出及时的言说:人类正在从前喻社会向后喻社会 转变。在前喻社会,宝贵的是经验,老人因而备受尊重。而在后喻社 会,有价值的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世界属于敢闯敢干的年轻人。 在这个夺目的后喻社会,我们可以看到时代与社会的运行已产生 了如下一些新的准则:新知胜过经验;行动优于思想;年青人备受推 崇;敢于挑战权威是一种美德;务实、效率与灵活应变是能力的证明; 变化是时代的脉搏。 毕竟新技术新工业新经济的发展已将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来了个 天翻地覆的改造。经验与传统在这个日渐创新的时代愈发贬值。新青 年往往诠释着新时代的未来,因此“飘一代”的群体魅力正以不可限 量的态势发出耀人的光彩。毕竟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长 江后浪推前浪”,年轻是最大的资本。时代终究是属于心态年轻的人 群。 因为只有心态年轻的人才是生长与变化的最佳代言人。他们是新 鲜事物的拥护者,他们根据现时的条件而不是过去的条件将幸福、快 乐与自由的永恒理想付诸实用。 确实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被年轻人很 好地消化吸收,特别是“飘一代”这个敢于颠覆未来的群体进化的速 度比谁都快。他们追求物质与财富,他们也相信浪漫与情愫,他们也 颇为现实,却比谁都享受生活,一往无前地为快乐与刺激而生存。 他们的价值观与生活观开始成为时尚文化的一部分。从他们身上,我 们看到了新思潮、新观念与新行为层出不穷,我们看到了青春的力量 与新奇的魅力。媒体惊呼于涌出人群的那张脸:“你竟敢如此年青! 正可谓:”千年一越,世界变了“。 而从后喻社会的成形,我们则发现青年文化成了当今社会大众文 化的重要旋律。青年人正处于梦想能力最旺盛的阶段,而且他们也最 渴望自由,憧憬着像鸟儿一般在任何一块空间任何一个时间尽情的飞 翔。他们希望发挥出自己最精萃的一面,尽可能的表现出超越自身局 限而按照自己愿望去行动的潜在力量。 确实,当年轻的网络CEO 频繁出现在公众媒体为自己与互联网作 秀的时候,年长者曰瞪口呆于:如今这些冠冕堂煌的角色已经不需要 从上一代人手中接过权力。 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走,也许根本不按 牌理出牌,但照样嬴得未来。 青年文化是鼓励创新、热衷冒险、强调活力与热情,果敢于拼搏 并不害怕失败。正如罗斯福的一句经典名言与其说是对青年人的礼赞, 还不如说是对青年文化的歌唱:“我们不能总是为我们青年造就美好 未来,但我们能够为未来造就我们的青年一代。” 年轻是生命的优势,在一生中最黄金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创造的 欲望也是最强的,我们工作的激情也是最炽热的。我们对一成不变的 模式感到不解与困惑,我们用呼唤改革与变化的动荡来冲决最腐朽的保 守堡垒。 新青年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面,欢呼个性的胜利。他们并不总是 放荡、颓废与坠落,他们也勇于面对社会文明潮流的激荡而不断的自 拔与更新。他们对新潮流新观念新见解抱着强烈的兴趣,因为新的也 往往意味着进步的方向。 更可贵的是,年轻人已经改变了古人关于“这里和现在”之概念 的理解,世界是紧密联系的,而时间是稍纵即逝的。通讯网络与信息 高速公路的摧枯拉朽,已极大影响了我们对年青与时代的看法。 年轻人天然的是效率的追求者,他们尽管常被人指责为感性胜过 理性、激情超过稳重。但他们的优点也正在于勇于冲破一切的天罗地 网,一往无前的与一切反动邪恶不义的力量坚决决裂。 积极参与也是年青的另一种特征。他们热情的加入到火热的社会 生活中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生活在有凝聚力和受保护的团体中, 享受社群带给他们的好处,也责无旁贷的奉献他们作为公民应该承担 的责任。他们认真的发表自己对政治的真实见解,不隐瞒不避讳源自 于良知的个人观点、年青人也热爱生活,消费是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 但他们也不应忘记思想家在消费热潮背后给我们提供的一些冷思考。 盲目麻木的沉醉于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将让我们最无聊丧失精神生 活的美妙。 后喻社会的凸现提醒年轻人应该更多地承担责任,并付之于实践。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特别提到:“青年之于社会,犹新 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 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生机活泼的新青年是时代的希望。 因为他们倡言改革,所以 从中看到了未来的无穷希望,他们无畏的站在时代浪尖的最前面,直 面坦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虽然青年人多半对历史不大感兴趣, 但他们喜欢创造、喜欢与时俱进,倡导“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他 们也多半是思想解放的先锋,冲剌在刀光剑影的每一个战壕。他们的 精神亢奋、思想激进,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他 们对周遭的丑陋事实抱着嫉恶如仇的态度,他们对我们生活状态的每 一个积极变化欢欣鼓舞。 青年人以其激昂热情告诉我们,必须瞻望未来以寻求许多问题的 答案。他们向往“人的觉醒、自我意识与个性解放”,他们欢迎任何 出于公益心的救亡与启蒙。他们唾弃本本主义,拒绝封建教条的缠绕 与干扰。他们追求新生活的指向是——富裕、民主、正义、平等、人 人健康与和平的环境、非种族主义与非性别歧视宽容的社会氛围,有保 障有自由并具备广泛选择的生活。 新千年新世纪开始了,更让人欢呼的是后喻社会中青年文化的走 俏见证了“飘一代”的诞生。“‘飘一代’以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以他 们的恩想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消费方式、娱乐方式。”⒀见第12页 《新周刊》2000年6 月15日出版 广州《新周刊》杂志社 它也提醒 着青年人能够具备新的觉悟与良知,能担负起历史的使命,能站在时 代的制高点上登高望远。毕竟青年人血脉贲张,以毅力以激情以勇气 以智慧来战胜现实的重重问题与难关,显得游刃有余。他们尽管也有 过忧伤,但他们始终面对生活充满微笑!这就是青年文化无穷的魅力 所在。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