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课题作者

囚绿记(陆蠡)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借物抒情,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的阅读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与文章等身,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的。听听几位评论家的话语,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 

巴金说:“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三、阅读、感知、探究、交流(我们的理解)

1、初读课文,自主感知 

(1)写一次看似简单却富含深意的生活经历:因爱而囚绿——因爱而释绿

(2)结构: 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1-4) (5-7) (8-12) (13)  (14)

2、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品读:“囚绿”“释绿”部分。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又为什么要释绿?

(1)“囚”之意

囚绿是因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顺心的人对爱、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动。

此结论通过下列问题获得:

①所囚的是一枝什么样的绿? 

“浆液丰富”“柔”(生机勃勃)

②作者囚绿的本意是什么?[学生边读边找] 

“接近”“亲密”“装饰”“比喻” 

③从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处境与心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界的物总会触动和激发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这份触动和激发又会被文人附着在物上,从而形诸文字,当读者去读这个含情之物时,必然可从中琢磨出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抑郁的心情”,对“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的追求和希望。 

*鉴赏“牵”[作者为了得到这份爱、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个“牵”字](学生讨论) 

牵,让我们想到人与人的牵手,无论悲伤与幸福,不管逆境与顺境,都见证着一份真爱,相濡以沫,同心、同梦、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虽然牵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简单、朴素,却包含着宁静、充实、满足、安慰和体贴。 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见作者爱这枝绿之深。 

(2)爱之深 

①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这支绿的爱之深? 

选房:因为欢喜这片绿,才选定了这简陋的小房间。

歌颂:热情地歌颂绿(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心情:“我”的心态(怀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择、视同至室、绿叶和我对语、快活、留恋、欢喜)。 

描写:对常春藤的细腻的美的描写。

 ②本有爱抚,本是善意,爱之深却换来一个“囚”字,你怎么认识作者的“囚”的行为?

对绿的爱与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囚绿虽是爱意,但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他的企图占,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和摧残。[在爱与囚之间作者有着内心的矛盾] 

③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 

绿的“固执”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恼怒、魔念。 

绿的“衰变”让我觉得它的可怜,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 

(3)释之理                                                                                                                                                                                                        

作者囚住了绿,可他得到“绿”了吗?他的“囚绿”如偿所愿,换得了与“绿”的亲近吗?(找出并理解作者“释绿”时的动作与心情) 

在爱与魔念之间,作者选择了“释”(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诚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礼赞 )。

“释”仍缘于对绿的爱,并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对固执不屈精神的礼赞。

(4)文之旨 

对这枝绿的爱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 

    “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释绿,证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将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 

3、自由品读,自由交流

文中肯定还有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地方,好好诵读探究并与同学交流。

四、欣赏品味(二)(评论家的理解)

1、铮铮铁骨说陆蠡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1942年被捕,受尽酷刑,日本人问:“你爱国吗?”“我爱”“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不能!”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据说,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关于陆蠡的散文《囚绿记》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他的这种内心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五、作业

1、评价练习

绿色,在视觉上给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黄金的心”。作者正是以一株常春藤这样的自然之物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

以“唱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为题写一段鉴赏评论(100字)

2、写作练习 

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每繁茂苍绿”。并且有了一次探问,“有一天,待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请你设想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曾被作者“囚禁”多日的常春藤和作者重新见面的情景。    (200字)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