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点拨新高考】

【开启智慧】

汪伦计邀李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至。乃告之:“‘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马八匹,官锦十缎,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译文:唐朝时候有个叫汪伦的人,是安徽泾川一带有名的豪放之士。他听说李白将要到安徽,就写了一封信欢迎李白。信上故意说:“先生爱好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爱好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就很高兴地来了。来到之后,汪伦才告诉李白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子(当地有桃花潭),并无桃花;‘万家’酒店,是店主人姓万,并无一万家酒店。”李白大笑。汪伦热情招待李白几天,临走赠送马八匹,好锦缎十匹,亲自为李白送行。李白感谢汪伦的盛情,特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指出汪伦的信是否说谎。

【智慧锦囊】

点评参考:汪伦的信中采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巧妙地利用词语的同音多义的特点,造出一个歧义多解的语境,故意让李白误会,体现出的恰是幽默和机智。因此,也不能算作说谎。

【高考研读】

[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文学常识]

1.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四言诗、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古风、杂言诗等(如〈诗经〉〈楚辞〉、李白〈侠客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

          旧体诗    

⑴诗歌            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讲究格律

            

新诗——白话诗

⑵诗歌: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⑶诗歌:讽喻诗、应制诗、送别诗、爱情诗等

⑷诗歌: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当代诗歌

2.关于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 词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长调(90字上)。

[背景资料]

       这首词是在一九二五年写的,词中有“独立寒秋”的话,大约是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一九二五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毛主席在一九二五年从湖南回到广州后,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毛主席这首词大约是写在回乡养病之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之前。

      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①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

[题目阐释]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课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liáo    廓kuò    遒qiú    遏è

注释:寒秋——即深秋,深秋已有寒意。

      湘江——源出广西兴安县南的海洋山,长817公里,流经长沙,向北流入洞庭湖。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南面湘江中,现在是一旅游风景点。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多数。

      曾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

      百舸(gě)——百,表多数;舸,大船。

      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长空——广阔的天空。

      鱼翔——翔本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浅底——水清澈见底,给人以浅的错觉。

      万类——万物。

      竞——争着。

      怅(chàng)——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kuò)——指宇宙的广阔。

      苍茫——旷远迷茫。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指胜衰。

      携(xié)来——携,同。来,助词。

      百侣(lǚ)——很多的伴侣。这里指战友。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意气——同学们意气奔放。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

      指点——这里是评论的意思。

      江山——借代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古汉语的使动用法,意思是“视……如粪土”。

      万户侯——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万户,指诸侯封地内的交租税纳赋的户口数。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指游泳。

      遏(è)——阻止。

[研讨与练习]

一、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音形辨识]

1、 正音:

    百舸(gě)    橘(jú)子洲    廖(liáo)廓

    峥嵘(zhēng  róng)    挥斥方遒(qiú)    遏(è)

【词义辨析】

1.侧定——定出。如:创定什划(强调不得变更,必须执行)。

       制订——创制拟定。如: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强调经过草拟修订)。

    2.终身——辈子,多就切身之事来说。如:终身大事。

       终生——生,多就事业来说。如:奋斗终生。

    3.中止——做事中途停止。做了一半就中止。

       终止——结束,停止。如:演奏终止。

    4.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如:不可捉摸。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从而使之精美。如:文章几经琢磨。

    5.作客——客居他乡。如:作客。

       做客——在别人家当客人。如:离家做客。

名句积累

附:毛主席诗词名句选 

1.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

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5.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6.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 昆仑》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8.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10.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1.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12.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1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14.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15.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16.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7.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8.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19.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

20.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1.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2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2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E剖析新教材

【教材整体研读】

[文脉梳理]

                  《沁园春•长沙》

上阕:描写湘江秋色

第一层:点明“独立”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第二层:“独立”所见

       “看”:山景——远    

              江景——近     由远及近

              鹰击——上     由上到下               结构特点:

              鱼翔——下     由具体到概括           层层展开

              万类——总                            步步深入

第三层:“独立”所感,问“谁主沉浮?”               前呼后应

        (点题)提出问题                            构思缜密

下阕:忆往昔峥嵘岁月

第一层:概括的“忆”;峥嵘。

第二层:“忆”的具体内容:精神面貌,实践活动

第三层:“忆”的典型事例:橘子洲头游泳回答问题。

[布局谋篇]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描写眼前所见(湘江秋色)图和心中所思(谁来主宰);描绘了湘江深秋景色,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艺术地照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重点语段研读】

[重点研读]

一、《沁园春•长沙》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作者通过寒秋,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百舸,鹰,鱼,霜天,大地这些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提出了由谁来主宰祖国命运的深刻命题。下片抓住“同学少年”这一意象,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中国的英雄气概。这样,上片为景,下片为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意象:在诗歌中,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客观物象。换言之,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如“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分析意象,就是分析文学物象中所蕴含的意义。因而,意象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于是“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 “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用客观事物的特性来衡量它们。意象是主体心灵的创造性想象的产物,因此,我们欣赏诗歌,要从物质性的东西中感悟心灵中的东西。) 

    鉴赏:诗人独立在寒秋中的湘江橘子洲头,看到岳麓山上丹枫如锦,湘江流水似碧。在这山川红遍与碧透的映衬下,还有雄鹰在长空奋击双翅,鱼儿在江中活泼地翔游,就连原属静物的“万山”也因枫叶层层染红而显示出自然界的生气来。再加上滔滔流去的江水,往来竞驶的百舸,真是火红绚烂,春意盎然。这种霜秋的严酷萧杀与万类的活跃自由,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一种辩证对立关系:那就是客观环境越险恶,主观竞争意识越强烈。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大至阶级,小至个人,无不以斗争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于是才有了人类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才有了由谁来主宰人类命运的问题,才有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极有分量的发问。这里诗人描绘的是一幅宏伟壮丽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湘江秋色图,提出的是由谁来主宰祖国命运的深刻命题。在这里诗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将自己要表达的题旨要发表的议论通过一组生动形象和饱含着激情的语言表达出来,因而诗情和哲理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接着,作者用“携来百侣曾游”一句,过渡到对早期革命活动的回忆。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在那些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正值青春年少,他们才华横溢,热情奔放,以天下为己任,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最后几句,以设问作结,实际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一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疑难阐释]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

    明确:《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

2、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曾”和“忆”两字在表达时间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曾”和“忆”两字,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3、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起了描写秋色之深的作用?

明确: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4、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使用“赋”,有什么艺术效果?

    明确: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诗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诗句,诗人直接抒情叙事,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这样写,使诗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写作技巧研读】

【精彩品读】

《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阕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阕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像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将要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

     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伟人赋自然之景以深刻的哲理,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了在斗争中求生存的自然规律。面对壮阔的景色,联想现实,由“怅”到“问”引导人们从大自然的主宰进而思索人类的主宰,含蓄、深刻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