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专题”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对联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对联相关知识

2、掌握对联制作的方法

3、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考察的类型

教学过程:

春联是怎样产生的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而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对联的种类】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试举如下:(此部分全印给学生,可不讲)

一、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可将其分为长联和短联。

长联:上下联皆由较多字数组成的对联;。如: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短联:上下联皆由较少字数组成的对联,称。如: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二、根据对联的句子多少及句子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其分成单句联、复句联和句群联三种。

单句联:上下联皆由一个单句组成的对联。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复句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分句组成复句的对联。如: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私来由 

———福州西湖李钢祠 

利箭载神舟入九天,终圆华夏千年梦; 伟绩承大业传四海,甚赞英雄百世功。

句群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复句组成句群(或称语段)的对联,如:

昆明市大观楼: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三、根据对联在对仗方面的格律要求和严谨程度,可将其分为宽对、工对、当句对、单句对等。

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                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   

  槛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 

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还如: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联

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 

四、是根据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关系,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1、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 

    直登朱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唐寅)

2、正对 。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    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3、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某樵夫为其岳父祝寿,请一学究代做的一副旨在把岳父称得高高、把自己说得低低的对联:

太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玉皇盖楼,您在楼头做寿;

愚晚生,晚生在下,下至十八层地狱,龙王淘井,我在井底挖泥。

还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无情对:上下联意义不相关的对联。如: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这副对联平仄合律,逐字相对,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上下联在意义上毫不相干。上联是一种酒名,即三星牌白兰地酒。下联是江南五月阴雨连绵的天气,也是梅子熟了的季节。据说是为了给“三星白兰地”做广告,故意出下联征对。其效果之大,可想而知。 有些对联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例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隐字讽刺谜联,上联不成句子,下联不成句子,合起来也不成句子,但是上联有含义,下联有含义,合起来意义更明显(忘八 / 无耻)。

  五、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划分出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集句联、隐字联、押韵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格、隐字格、押韵格等等。 

(1)、叠字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2)、反复 

     为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这是1928年12月1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这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更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又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也有几个字在联语中间间隔地出现的。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3)、复叠 

  在同一联语中,既用叠字又用反复的制联方法称为复叠法。用复叠法写作的楹联往往能兼有复字法和叠字法的艺术效果。 请看: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年年”、“处处”为叠字,“过”、“家”为复字,这副楹联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再看: 军阀跑,国防跑,富绅跑,跑跑跑,看着跑垮刮民党;

  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来建苏维埃。 

  这副楹联相传是一个私塾先生所写。联语通过“跑”字和“来”字间隔出现和重叠运用,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请看: 

  松声竹声钟馨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弘济寺的一副对联。作者在创作中将复字法和叠字法重复使用,上联突出一“声”字,下联突出一“色”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楹联虽短而寓意深刻,与浙江天台山方广寺“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的长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4)、顶真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 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5)、析字 

  在楹联创作中,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方法叫拆拼法。在制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语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富于趣味性。好的拆拼楹联实有画龙点睛之妙,从而使联语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析字包括拆字和合字两种形式。 

1.拆字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鸟;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这相传是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所撰。其人才貌过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韦小姐想觅一匹配郎君,遂出上联征偶。求婚者绞尽脑汁,却无一应对,故此韦小姐也遗憾终身而命归九泉。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环环相扣,又将“出”、“鳳”析出。由二三字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与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两字合起来又构成第六字。下联为今人所作,龙口为山东一市名,以龙对凤,对工得体,有龙凤呈祥之意。回字又析出两口字,同出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宠身”所指“龙”字,比较上联,不失风采,可谓出句之佳对。 

2.合字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在析字联中,有时将拆字与合字用于同一联中,达到更为巧妙的艺术效果。如下联: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联拆拼“张、骑”二字又合并“戰”字,下联拆拼“嫁、孕”二字又合并“甥”字,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儿女情长的两种场面,富于趣味性和艺术魅力。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