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东卷高考优秀作文及点评(曲阜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主任刘洪涛)(人教版备课资料)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范文 手机版 | ||||
曲阜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主任 刘洪涛 见 证 山东考生 梧桐花又开了,很美。 老家的庭院中有一棵很高的梧桐树,每年都会开很多的花。我总会在树下,偎依在奶奶身旁,仰着头向上看,直到脖颈很酸。据说这是爷爷奶奶结婚时栽的。 还记得爷爷总在树下乘凉。我曾问过奶奶:“这棵树是不是你们种的。”奶奶只是抿着嘴笑,说:“还不是那个糟老头的主意。”说完看一眼爷爷,爷爷也只是呵呵一笑。 后来爷爷因病去世了。奶奶仿佛并没有太伤心,每天依旧拿着板凳来到树下坐着,我依旧偎依在奶奶怀里。奶奶抚摸着树干,很轻,很轻,有时听她说一句:“今年的花怎么开得少了?”我抬头仰望,却丝毫没有发觉。 后来,我们搬了家,奶奶却执意不肯走。没办法,我们只好没过几天就去看她一次。 每次回去都看见奶奶坐在梧桐树下,我坐在她旁边,听她讲小时候的事。讲她用竿子打下梧桐花,让我吸里边的花蜜;我有时不听话,不肯好好吃饭,她绕着树追我;后来,便讲到了爷爷,她笑着讲,眼中却有泪花在闪烁…… 奶奶生病住进了医院,我依旧每隔几天去一趟老家,抚摸着梧桐树,祈祷着奶奶赶快康复。 不知是不是我的祈祷灵验,奶奶得病真的好了。我们强烈要求她跟我们一起住,以方便照顾她。她仍然坚决不肯,依旧住在老宅里。 高考前,我们又来到奶奶家。她依旧坐在梧桐树下,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当她知道我为了准备高考,得有一段时间不能来看她时,她没有很吃惊,却说:“怪不得老头子最近老托梦给我,说咱家要出个状元哩!”我握着奶奶的手,仰望着梧桐花,沉默无语。 我搀扶着奶奶进屋吃饭,奶奶走了几步,突然停住了,望了望头上的梧桐花,说:“你看那花又大又多,你今年一定能考好,老头子也会保佑你的。”我说:“奶奶,你又迷信了。”抬头望了望梧桐花,低头看看奶奶,不觉间,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 也许这棵梧桐树永远都生活在这里,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见证,爷爷与奶奶之间爱的见证,家庭温暖的见证,更是奶奶那颗执着心灵的见证。 梧桐花又开了,很美。 【点评】 “梧桐花又开了,很美。”梧桐花很美,人情更美。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把这种美表现出来,作文就能成功。这篇文章从爷爷奶奶的爱、家庭温暖等美好人情入手,在选材上就占得先机。 同时,这篇文章选取角度新颖,以爷爷奶奶结婚时种下的一棵梧桐树的“见证”切入,角度小而新颖,便于表现亲情,这要比写“我”的见证更容易出彩。 文章有真情实感,又能通过生活细节表达情感,使文章含蓄隽永有意蕴。“奶奶抚摸着树干,很轻,很轻,有时听她说一句:‘今年的花怎么开得少了?’我抬头仰望,却丝毫没有发觉。”“后来,便讲到了爷爷,她笑着讲,眼中却有泪花在闪烁……”这样的表达耐人寻味,很容易打动阅卷老师。 文章首尾呼应,故事情节设计合理。以“梧桐树(花)”为线索,使全文不散不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优点。 【得分】 考场得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19 19 19 57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洪涛) 见 证 山东考生 古道西风,夕阳西下,一片胡杨林在地平线上突兀而起。在深邃的历史长空中,他们静默,呼吸。这一片不死的神树啊,你见证了历史!你见证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波谲云诡的变幻中,在纵横捭阖的流转中,中国几千年来的志士仁人,在大西北这块倾斜的土地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传奇。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你一位来自中原的如香花般娇嫩的女子啊,你能否扛得住西北的猎猎西风与漫天黄沙?那片胡杨林见证了你的坚强。你不抱怨,你不绝望,你用自己如花的心灵,在西北大漠开出一片生命的绿洲。你传播了文明,带去希望;你用自己的牺牲,为两地人民带来了和平。昭君,胡杨林见证了你的坚韧,它永远记住了你,这位来自中原的非凡女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你这位来自中原的戴罪功臣啊,大西北的寂寞是否会让你自暴自弃,意志消沉?那片胡杨林见证了你的坚韧,皇帝本想用恶劣的环境折磨你,你却在大西北的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在新疆,你三更即起,修治水利。你每到一处,必亲验土方。你说你这么做上可对国家,中可对僚友,下可对百姓。你这分明是以罪臣之名,行功臣之事!几年下来,你为朝廷储备粮食几百万石,大大充盈了府库。林则徐,你就像那片胡杨林,坚守着为国为民的信念。胡杨林见证了你的坚韧,它永远地记住了你,这位来自中原的戴罪的功臣。 胡杨林见证了大西北的历史。 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中流砥柱般地撑起整个江河大川!不求人知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这一切,胡杨林都见证了! 古道西风,夕阳西下,一片胡杨林在地平线上突兀而起。胡杨林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志士仁人在大西北创造的生命传奇。他还要再挺立千万年,他要见证我们的后人创造更伟大的传奇……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角度新颖别致。当很多考生写“我们”见证了王昭君、林则徐而造成见证的主体错误时,作者巧妙地选取了胡杨林做见证人。一是解决了见证主体的问题,二是用大西北特有植物的胡杨林将王昭君和林则徐的事迹穿连起来。 其次,这篇深入发掘见证的价值和意义,用“胡杨林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志士仁人在大西北创造的生命传奇”统摄全篇,对王昭君、林则徐等这些志士仁人不求贤达、甘于寂寞的精神进行了褒扬,主题集中而明确。 再次,语言形象生动。巧妙恰当地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色,“‘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你一位来自中原的如香花般娇嫩的女子啊,你能否扛得住西北的猎猎西风与漫天黄沙?”。同时,“如香花般娇嫩”与大西北的“猎猎西风与漫天黄沙”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昭君的坚强。 【得分】 考场得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19 20 19 58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洪涛) 见 证 山东考生 一路风霜,一路坎坷,尽管被日本人铁骑践踏,尽管遭到屠城,南京依然傲然挺立。南京,见证了一段不容篡改的历史。 南京,见证了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尽管近年来日本当局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史,否认南京大屠杀,但南京见证了一切。南京的每一条老街,每一所老房子,都还清晰地记得那惨无人道的一幕幕:杀人比赛,欺凌妇女,甚至连几个月大的孩子也不放过。否认历史的人终将被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终于迎来了胜诉,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也用了四个整版讲述日本侵华史。时间不能使记忆风化,南京终于讨回了公道。 南京,见证了中国人的无畏。我们的先人不是懦弱的!成千上万的士兵被日军驱赶到海边,他们知道自己即将被屠杀,但他们毫无惧色,高呼着:“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日军的机关枪疯狂地扫射,人群如同风吹过芦苇般倒下,而“中国不会亡!”的呼声依旧在海天之间回荡。《南京!南京!》中有这么一幕:日本人要求安全区的难民营交出一百个妇女做慰安妇,否则就将难民营夷为平地。平时为人所瞧不起的一个妓女站了出来,随后越来越多的妇女站了出来。她们明知是火坑,也义无反顾地往里跳,为的是救更多的人。她们每个人都是英雄!无谓的南京人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南京,同样也见证了人性的光辉。德国人拉贝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了上千名中国人因为德国和日本是法西斯同盟,日本人也对他敬畏三分。但拉贝最终被调回德国,面对自己已无力再挽救的中国人,拉贝跪下了!这一跪让人们在毫无人道的战争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那位因良心不安而举枪自杀的日本军官——角川正雄。他出淤泥而不染,在杀人不眨眼的日军中依然保持了自己的良心,守住了自己的人性。 今日的南京已经恢复了繁华,那段屈辱的历史也被尘封进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但那段历史不会被湮没,因为南京见证了它。 【点评】 本文最大的优点是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战争和人性的思考,体现了可贵的独立思考能力。日寇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中国人永远的痛,难以释怀,按一般“愤青”的思想高度也就到此为止了。本文可贵的是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肯定了人性的高贵,也就肯定了人类文明仍然充满希望。思想的高度使本文立意深刻,不同凡俗。 本文第二个优点是结构条理清楚,首尾完整。开头先点题“南京,见证了一段不容篡改的历史”。然后分两层论述:“南京,见证了中国人的无畏”,“南京,同样也见证了人性的光辉”。最后以精练的语言作结:“今日的南京已经恢复了繁华,那段屈辱的历史也被尘封进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但那段历史不会被湮没,因为南京见证了它。”全文围绕南京“见证”历史和人性展开论述,秩序井然。 【得分】 考场得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19 19 19 57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洪涛) 见 证 山东考生 十八年,荏苒而过。 岁月如镜。 母亲见证了我的成长,我见证了母亲的衰老。 ——题记 高考前,在家中整理相册。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我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妈,你快来看!”妈放下切菜的刀,擦了擦手,拿过照片端详了半天,竟如孩子般的笑开了:“飞,你看,那时你妈我……真年轻啊!” 我再仔细一看,那时的我,似乎只有一两岁的样子。母亲也只是三十出头,抱着胖乎乎的我,满足地笑着,就像现在的笑容一样,只是…… 只是母亲毕竟老了很多啊,我噙住眼中的泪,默默无语。 十八年,母亲见证了我的成长。 照片中那个胖乎乎的孩子被年轻的妈妈送进了幼儿园,牵着小手进了小学——后来,母亲不再年轻了,我也不用牵了,就只能望着我一个人走进中学。 在那些近乎幼稚却锋芒毕露的年月里自己以为自己可以跨马扬鞭去拯救世界了,却在一次次坠落马下摔得遍体鳞伤之时,黯淡地走回家门。唯一值得欣喜的是,母亲每次都在家中,翘首企盼着儿子归来。母亲是我心灵伤口上的最灵验的止痛药,那糅合着牛奶香气、苹果味的关心支撑着我一路走来,并勇敢地走下去。 后来,在母亲谈及幼时或狼狈或快乐或令人捧腹的往事时,我却已然全忘记了:原来母亲对儿子成长的一切都铭记得清晰似昨日。她看着他的儿子——照片上那胖乎乎的孩童成长为如今她只能踮起脚来仰望的小伙子,曾经咿呀学语的孩子如今也能懂得体贴母亲了——母亲见证了我的成长,每一幕我成长的往事,都沉积在母亲的脑海中。每一次打捞,都泛着昨日美好记忆的红光。 十八年,我也见证了母亲的衰老。 那时的母亲,是多么年轻啊!富有生命力的腰身扛起家里的重担。可后来,她的儿子长高了,她自己却矮下去了——原来母亲的背已经弯了啊!是被生活的压力压弯的吗?是被儿子的成长累弯的吗?记得初中时不住校,每晚回家我都会偷偷看看母亲丝丝缕缕的白发以及那被岁月的风刀霜剑所侵蚀的皱纹。母亲真的老了啊,十八年,已经成长起来的我,也见证了母亲的衰老,也渐渐地懂得,母亲的白发和皱纹,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想什么呢?”母亲还在笑着,皱纹都笑开了。“没什么,”我转过脸,拭去了眼中的泪,“妈,咱两再照一张吧!” “咔嚓!”照片中的儿子与母亲又笑在了一起。 我把相片小心翼翼地珍藏在相册中,但愿未来它能见证现时的母亲与我。 十八年了啊,母亲一直见证着我的成长,而我,也见证了母亲的对我无私地付出和爱,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在母亲身上留下的印迹。 【点评】 本文对新一届高三学生有着重要启示,那就是写作要回到生活,写出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本文作者紧扣“见证”来抒写亲情——对母亲的感激和理解,选材都是一些生活细节,而恰恰是这些生活细节表现了母子亲情。如“高考前,在家中整理相册。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我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妈,你快来看!’妈放下切菜的刀,擦了擦手,拿过照片端详了半天,竟如孩子般的笑开了:‘飞,你看,那时你妈我……真年轻啊!’”这样的细节描写与名著相比也许并不出色,但是在这里却体现了浓浓的家庭生活气氛,相当传神。 当然记叙文要感人还要有动人的语言,本文得语言也相当出色,本文得语言并不华丽,而是以朴实见长,如“我噙住眼中的泪,默默无语”,朴实无华,但感人至深。又如“记得初中时不住校,每晚回家我都会偷偷看看母亲丝丝缕缕的白发以及那被岁月的风刀霜剑所侵蚀的皱纹。”句中“丝丝缕缕的白发”和“那被岁月的风刀霜剑所侵蚀的皱纹”表现了多少“我”对母亲的理解、体贴和爱啊! 写生活,用形象的语言表现真挚的感情,永远是写作成功的“秘诀”。 【得分】 考场得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20 19 19 58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洪涛) 见 证 山东考生 2008年5月12日,我们见证了感动。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5月12日,这个至今让我们眼角湿润的日子,见证了我们的爱,以及那丝丝漫过心田的感动。 这见证,虽然让感动有些疼痛,但却铭记为一种永恒的感动。 “借你我的一双翅膀,让你去飞翔。”在5月12日,我们见证了谭千秋这位人民教师给我们的承诺,也见证了他带给我们的感动。他那趴卧的姿势,他那张开的双臂,护佑着自己的学生,也镌刻了自己最高尚的师魂。我们的心被揪得生疼,泪水不停地划过脸颊,一次次地为这一幕感动,为崇高的师爱和师责感动。 “求求你们,让我再进去救一个,我还能再就一个孩子,还能……”这是人民子弟兵荆利杰的呼喊。他是如此的坚强以至忘记自己的疲惫,忘记周遭环境的险恶。就在5月12日这一天,他的一声声呼喊,让所有在场的人落泪,让我们同样为那份责任而感动。 5月12日,我们就这样见证了责任所给我们带来的感动。 他把拉煤积攒的钱全部捐了出来,而自己呢?风里来,雨里去。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但我永远记得他那淡然的表情。他不求回报的施予,在那个偏僻的小镇演绎着最令人感动的旋律。一位平凡的老大爷也是在5月12日让我们见证了感动,见证了平凡中的伟大。 5月12日,我们还见证一位位平凡的奉献者,他们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献出,给了我们最朴实无华的感动。 当十三位农民工抗完雪灾之后又奔赴抗震前线,当13岁的何翠清逃离“震魔”之后又返回宿舍救同学,当江敏忘掉自己的伤痛去抚慰他人……5月12日,我们又见证了无私给我们感动。他们如海般的胸怀里,忘掉了自己的悲痛,在5月12日将这份无私展现到最大。 5月12日,一次次地记录着所有人带给这个夏天的感动。 有了这份感动的见证,相信我们会走得更远; 有了这份感动的见证,相信我们之间会拉得更近; 有了这份感动的见证,相信我们会找回人世一切美好! 【点评】 本文之所以能得到58分,主要因为有三个特点。 第一,选材点面结合。“汶川大地震”也许是考生写的最多的,很多考生泛泛而谈,缺乏表现力,而本文作者的选材注意了点面结合,既写了谭千秋、荆利杰和无名老人这些感人的“点”,也写了十三位农民工这些救灾的群体的“面”,点面结合,紧扣“见证感动”的中心,将救灾活动全面完整地表现出来。 第二,语言富有文采。如“5月12日,这个至今让我们眼角湿润的日子,见证了我们的爱,以及那丝丝漫过心田的感动。”“眼角湿润”很形象,“丝丝漫过心田”写得很细腻,文学意味浓厚。又如“他那趴卧的姿势,他那张开的双臂,护佑着自己的学生,也镌刻了自己最高尚的师魂。我们的心被揪得生疼,泪水不停地划过脸颊,一次次地为这一幕感动,为崇高的师爱和师责感动。”这句话运用排比手法,句式整齐;语言形象,措辞准确生动,表达了作者对谭千秋的由衷赞美,考生的语言功力不同凡响。 【得分】 考场得分 内容 表达 发展 总分 20 19 19 58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洪涛) (本文部分篇目已发表于《语文月刊》2009年7—8期合刊)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