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知识教育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 教学难点: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听录音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器材:录音机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语: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知道了《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的主要功能是抒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它就是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解题:“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作者简介:《优化方案》 听录音 思考问题:请找出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的词语。 关键词语:清、静、悲凉 分析课文: 问题一:“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主观因素)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客观因素) 问题二 :按照正常思维课文接下来无论选取什么景物,都要为“清、静、悲凉”服务,同学们阅读课文3----11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五幅图画并为其命名。 庭院清秋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喜看秋果图 问题三: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作业: 1.第12节的中心句是什么, 作者将议论的落脚点放在哪里? 2.在下列括号中加入定语,体现作者“清、静、悲凉”的感受。 陶然厅( )的芦花 钓鱼台( )的柳影 西山( )的虫唱 玉泉( )的夜月 潭柘寺( )的钟声 附:《故都的秋》板书设计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庭院清秋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喜看秋果图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