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 2、熟习文中典故,并掌握重要的词语的意义。 3、了解骈文及其特点。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2、积累 “尽”、“属”等实词义项,“故”、“即”、“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特色。 4、体会文中开阔视野富丽色彩的壮阔意境,通过阅读,感受骈体文对偶精工、文辞华美的特点,培养语感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领悟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滕王阁的壮丽和寥廓山川的壮美。 2、感受文中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重点熟读第三段,鉴赏和学习本文骈体文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抒发情感,领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1、体悟作者喷发的才情和不羁的豪情。2、鉴赏名句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积淀着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名扬天下。它们是蓬莱阁(山东烟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湖北武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湖南岳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江西南昌)。(后三者是江南三大名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勃为滕王阁而写的一篇优美的骈文——《滕王阁序》。(展示四大名楼的幻灯片) 关于腾王阁: 因腾王李元婴而得名。李元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弟。骄奢淫逸,毫无政绩。但他精通音律,有才情。修腾王阁以歌舞宴享。 二、了解作者及其他相关的知识。 (一)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生于书香门弟,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之一。王勃天资超卓,才气横溢,被举为神童,与两位兄长合称“王氏三珠树”。年未及二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府修撰。当时诸王以斗鸡为乐,他为沛王戏作《檄英王鸡文》,为高宗所知,被逐出王府。22岁时任虢州参军,在这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此事,结果因此犯了死罪。幸遇大赦才得以免除死罪。这次王勃虽然捡回了一条性命,但是他的仕途生涯却因此而结束了,他的父亲也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偏远的交趾作县令(今越南境内)。26岁时,(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腾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腾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个睥睨古今锐意改革的青年诗人,诗多率意而为天真朴茂,寄寓了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激情,显得清峻超拔,不同凡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情壮思直追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之句(《赠白马王彪》),意气倜傥,气概雄放。他的主要作品有诗《咏风》、《山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及散文《腾王阁序》。 (二)写作背景 1、关于本文的写作: 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他的女婿的才学,他让女婿事先准备豪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这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道:“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唐才子传》则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2、《腾王阁序》:骈文中的优秀篇章,全题为《秋日登洪府腾王阁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大凡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应具有的内容。王勃才智横溢,文章成为绝响。文因饯别而作,但于宴会之盛数笔带过,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情,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三)关于骈文 1、什么是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俪:两匹马并驾叫“骈”,夫妻成双叫“俪”)、骈偶文,骈体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 2、其主要特点是: ①讲求对仗,②平仄相对,③多用典故,④讲究藻饰,⑤多用四六,⑥音律和谐。 3、其句子形式多为:四四、六六、四四六六、四六四六、六四六四五种形式。 4、骈文的朗读指导: 四字句读法(一种):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读法(五种):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②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③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④谁悲/失路之人;气凌/彭泽之樽 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栈 七字句读法(四种):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龙光/射/牛斗之墟 宾主/尽/东南之美 ③都督/阎公/之雅望 ④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初步感知文意。 1、朗读全文,初通文意。 (1)诵读指导:这是一篇赋体骈文,诵读时要注意韵律节奏,文中除个别字句外都是对偶句,可利用对偶来把握节奏。它的感情基调时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2)纠正读音 2、听录音,感受语句的节奏,体会骈文的音韵美。 四、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对照注释,自行阅读全文,疏通文意。 2、全文层层扣题,文思缜密,运思谋篇,无不统于题目之下。结合课文,分析文中的每一个段落紧扣题目的哪个词而写。 (1)洪府:第一段历叙洪州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2)秋日 登 滕王阁:第二段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 (3)饯:第三四段正面写滕王阁宴会,由参与宴会的逸兴,引出人生遇合的感慨。 (4) 别:第五段自叙遭际,说明有幸躬逢盛会,自当应命作序。 3、讨论: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述宾主之美) 第二部分(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山川之美) 第三部分(3-4):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筵难再。 五、赏析课文 (一)品味第一部分: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述宾主之美)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道出历史的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襟”和“带”是意动用法,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名句:前者高度概括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说明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3、“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点的描写) (棨戟:棨戟代阎公。襜帷:代宇文新州的车驾。)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高:尊贵的,高贵的。)(面的描写)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名句)(点的描写) 4、请按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历史之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地域之广: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地势之美: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 参加宴会的人物:都督阎公、宇文新州、孟学士、王将军 5、小结:紧扣“洪府”,赞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物产珍异、人才杰出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山川秀美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景象,视野开阔,气势宏伟。 (二)品味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山川之美) 1、朗读此段,看看这一段都描绘了哪些景。 (1)滕王阁在山水之间;(2)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自然之景(雨后景色)、生活之乐 2、细品景物之美,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景物的。 (提示: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顺序、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 (1)景物色彩变化之美:寒潭清、暮山紫、层台耸翠、飞阁翔丹、青雀黄龙 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雨后的积水已经消尽,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上句的“寒谭清”,设色淡雅,下句的“暮山紫”,着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照之中,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色,真可谓是绝妙之笔,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飞阁翔丹”的“翔丹”,“层峦耸翠”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2)景物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趋名楼、观景色,次序井然,因而采用移动的笔法,使众多的景物纷至沓来,依序展现。 先写近景,“鹤汀凫渚(互文),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互文)。即冈峦之体势”,把腾王阁周围的景物描摹出来;其次是中景的描写,“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定语后置),极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泊的迂回、曲折;“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以下的描绘,则再现了一幅水天浩淼、无垠的远景图画。 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作者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的诸多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秋日腾王阁的全景图。 (3)景物上下浑成之美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由层台碧瓦攒刺云霄,下有如飞檐翼丹彩欲流。借助视觉的俯仰变化,使“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相映成趣,既突出了阁楼的高耸壮观,又展现了高台的绝妙景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景的千古名句,试赏析。 (傍晚的彩霞与单个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青天碧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颇为壮美;彩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互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如:“即云似岭,望水若天”、“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前人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但“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庾信的落花和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落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静而映水,故曰一色。 (4)景物虚实相映之美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作者任凭听觉,进行联想,用虚写的手法传达了远在“彭蠡之滨”的渔歌和雁声,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如此虚实相间,使作者对景物有一种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开联想的翅膀,登山望水,视通万里,创造出一幅脱俗、清丽、壮观的画面来。 3、欣赏此段中提到的画面,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呢?王勃又会如何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融情于景) (三)品味第三部分: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1、学习第3段: ①“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两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遥襟甫畅”和“逸兴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②哪些句子是直接写宴会欢乐的场景的? “爽籁发而清风生……光照临川之笔。” 写宴会欢饮娱乐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引用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③“四美具,二难并”,这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④登高望远,人们都不免感叹人生短暂、人之渺小。在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⑤王勃的兴致盎然并未持续多久,他很快就“兴尽悲来”,他为了什么而“生悲”呢? 为自己的失意人生(结合他的生平经历)。 作者“悲”的内容是什么?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衬人之渺小);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⑥赏析名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2、学习第4段:转为更强烈的抒情 ①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下面用两个六四句拓展这层意思,申述以上观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活灵活现。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述上文,开启下文。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下面的短句,是自我砥砺之辞。“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接着,微讥孟尝,非议阮藉,来说明自己坚定的意志。 ③赏析名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表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和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情怀,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的高尚的人生观。 ④赏析名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东隅,日出处,比喻早年的时光。桑榆,日落处,比喻未来的日子,尤指晚年的时光。 通常,“东隅”已逝,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非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 (四)品味第四部分: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筵难再。(分为两层) 1、第一层:从“勃”到“奏流水以何惭”。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如此简单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仍是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自己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达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接着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被免官探望父亲,“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2、第二层: 以“鸣呼”开头,比“嗟乎”更具伤感意味。“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今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作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是期望在座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六、思考:你愿意将那一句作为座右铭,说说你的理解。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七、精华赏读 1、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这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对。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青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一来,使得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2、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抒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八、总结: 《腾王阁序》是一篇表现传统“登高感怀”主题的散文。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早在春秋的孔圣人就有登高赋诗的雅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谓胸襟大矣。还有曹操临碣石山而作的《观沧海》;东晋著名的“兰亭雅集”;唐代王之涣《登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宋范仲淹《登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而此篇《腾王阁序》通过整齐富有节奏的文字抒发乐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又穷且益坚的积极进取的情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九:扩展阅读:王勃《滕王阁诗》 腾王阁诗 腾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而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出了位置气势、宴乐情景、秀美景色;慨叹:物是人非、世事多变。 十、布置作业 1、完成剩余课后练习。 2、背诵2-4段。 3、预习《后赤壁赋》。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