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译(之二十四)(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卫灵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䲡,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捲”。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原文】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注释】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7)远:远离。 

(8)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评析】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原文】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