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重点) 4、探讨“失街亭,谁之过” 一/导语:失空斩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联系在一起的。失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合为一体,首尾相衔。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失空斩”的京戏。但就“失街亭”这一“折子”而言,又自成首尾。点将是情节的启端,据山扎营是情节的发展,激烈的街亭交锋,拉锯式的鏖战是情节的高潮,退守阳平关是情节的结局。就一个故事来说,又启束相应,相对独立。 二 1 作者介绍:罗贯中 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 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2、《三国演义》原名《 》描写了从黄巾起义开始,到( )灭亡、( )统一为止,前后共九十七年的政治、军事、 外交等方面的斗争。这部小说是在( )文学和( )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 )而形成的,它在政治上有明显的尊( )贬( )的倾向性。 3、《失街亭》节选自( )体长篇( )小说《三国演义》。这篇课文写的是( )双方交战,但以( )方为主,以( )的活动为中心,遇有关联之处,才略写( )方,不枝不蔓,显得十分清晰。写战争的发展,按( )顺序逐步展交代。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则着重( )方面的描写,以此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基础上,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写成。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前人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来说明它的语言特点。 三、与课文相关的情节: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 四.街亭的重要意义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末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 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五、感知课文 1、本文串联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请各用一句话归纳三部分的情节大意 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 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 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 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 三个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小结: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 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步缓和。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情节,前后照应。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六、课文中三次写到马谡的笑,每次笑的对象、原因、含义不同,请回答问题 (1) 第一次笑的对象是谁?笑的原因是什么?笑的含义是什么? 诸葛亮 笑他周密部署,分派重兵把守。 笑他部署不当,过于小心,不如自己准确得当 (2) 第二次笑的对象是谁?笑的原因是什么?笑的含义是什么? 王平劝阻他在山上屯兵 觉得王平见识短浅,不如自己熟读兵书,部署得当. (3) 第三次笑的对象是谁?笑的原因是什么?笑的含义是什么? 司马懿笑他亲自察看自己的部署,准备攻打 认为自己部署得当,司马懿来攻打完全是白白送死. 2、课文“斩马谡”一节,三次写到孔明的哭,但哭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挥泪,反映出孔明什么思想活动? 被马谡临逝之言所感动,对马谡即将被处死,从个人感情上深表同情、悲痛,但军法无情。表现孔明极富人情 第二次哭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反映出孔明什么思想活动?流涕 斩马谡是为了正军法,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自己内心是极不愿意的。 第三次哭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反映出孔明什么思想活动? 大哭不止 为自己用人不当,深感有负先帝,深深自责。 五、人物形象 1、马谡 马谡迫不及待地抢守街亭,当诸葛亮叮嘱他“不可大意”、不可轻敌时,他自炫“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发表轻敌言论;并夸下海口,以全家性命担保。布守街亭时,他不听王平苦谏,擅自屯兵山上,排长蛇阵,致使街亭失守,导致蜀军溃败。他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犯军令,是个十足的赵括式的崇尚空谈的人。 2、诸葛亮 有人说诸葛亮是一个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确实,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说:“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鲁迅先生也曾说:《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三个臭皮匠顶个状诸葛)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自由讨论)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板书:1、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 诸葛亮从司马懿的行踪中料定他必取街亭,立即部署重兵把守。在马谡主动请战后,他嘱咐再三;当马谡立下军令状后,他又委派办事谨慎的上将王平协助,计划部署周密;当看了王平送来的图本,情知事情不妙,决定采取补救,但为时已晚,便当即部署撤退。战斗结束后,他嘉奖有功的赵云,挥泪处置了违犯军令的将领马谡,深责自己有负先帝。诸葛亮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是作者心目中知识分子的楷模。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 ”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 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是以描写的角度为标准来分类的。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这种描写也叫正面描写。 间接描写就是从其他人物的描写里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价来描写人物,这种描写也叫侧面描写。这种方法,按习惯又称为烘托法,即烘云托月之法。例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写到: 小芹今年十八岁了,……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去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吃饭的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儿,前庄的人来回一里路也不觉得远…… 这一段文字没有一处直接写小芹的漂亮,然而通过渲染人们处处、时时想和小芹接近这一点,就间接地把小芹的漂亮表现了出来。 六、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1。正反对比,主次衬托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个性化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 马谡的“三笑”——狂妄自大,麻痹轻敌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孔明的“三哭”,表现人物极度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复杂的心理表现出人物执法严明,忠于汉蜀,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的品格。 七、街亭失守到底谁之过?这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从诸葛亮的角度说,他有用人失察的过错……从马谡的角度说,他死搬教条,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从领导角度说,用人必须全面了解,量才录用。从处理问题来说,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死搬教条。……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