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陈情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成语。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通过讨论、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陈情的思路及妙处,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鉴赏本文,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封建社会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究其原因与它的“忠”“孝”思想不无关系,因此流传下来的有关“忠”“孝”的文章也很多,而这些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这两篇千古佳作。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习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公元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初通文意。 1.听读。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来。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险衅 闵凶 门衰祚薄 期功 应门 强近之亲 床蓐 陨首 猥以 微贱 逋慢 优渥 茕茕孑立 拔擢 盘桓 矜育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解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和词义: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解析以下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解析以下划线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4)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句式: 1)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疏理内容。) 明确:(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荣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解说:理清课文的思路,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五、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六、课堂小结:本文的关键是体会李密融入字里行间的“情”即悲情、苦情、亲情,而诵读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课应以诵读为主,读出文中的感情,读懂作者蕴含其间的用意。 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孝”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赏析构思艺术。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基础知识检测题,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后,引入新课。 分男女生读课文。 二、具体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1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2.提问: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起?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 3.小结:作者通过对不幸家境的动情叙述,意在说明自己孤苦零丁,家族人丁不兴,父亡母嫁,祖孙相依为命,刘氏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如今刘氏疾病缠身,常卧病不起,自己侍弄汤药,不曾离开。那么,既然“未曾废离”,后文出现的“不能废远”就不显突兀。此处实际上是为后文埋了伏笔。 4.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二)研习第2段。 1.学生集体读课文。 2.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3.提问: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并思考、讨论后,指定一学生回答。) 明确: 按时间顺序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提问: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小结: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使其平息心中之火,“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接着便具体地列举了“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的紧急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惟一的亲人,无法远行。在封建社会里,“忠”“孝”同样重要,而自己又不巧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全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合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仕的疑虑。 6.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三)研习第3段。 1.指定一学生读课文。 2.学生思考: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学生讨论,指定一学生回答。)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1)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2)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3)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①本段首先提出了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这既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更是为下文铺设道路。“凡”是故旧遗老,都还蒙受怜悯养育,“况”自己孤苦零丁,尤其厉害,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合理)②作者很坦率地说出自己是亡蜀之臣,是只为功名不为名节之人,“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不想为亡蜀尽忠守节。而武帝对自己这“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以“过蒙拨擢”,自己理应为朝廷效命,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合情)③然而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自与祖母相依为命,没有祖母的抚育,自己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自己,也无法终残年,因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心愿。即使今天的读者读时都要为作者的亲情、苦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自然也能使皇帝完全消除疑虑,同情李密这个“忠孝”之臣的。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指当时的一般情况,“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特指自己的特殊处境。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4.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学生自主品味后,自由发言。) 点拨: (1)“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5.学生自由读本段。 (四)研习第4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思考下列问题。(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点拨:“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点拨: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提问:作者是怎样为两难境地寻找合适的出路,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点拨:李密要想真正达到自己“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自己的心志。于是他便从时间上来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当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尽忠,报答皇帝对自己的恩情。至此作者才完全提出了自己的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对于一个想“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理又合情的要求呢? 4.学生自由读本段。 三、探究阅读 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迴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点拨:表现: 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为远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四、课文总结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早读晚练》。 板书: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忠心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