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    生国俊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先请同学说说课题的意思: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纪念祠还是在墓前,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齐读一下: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黍:shǔ

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 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看本文是如何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二、了解作者与背景。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三、齐读课文、正音正句。

注意: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作品豪放的词风及其爱国情怀。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四、研习课文,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片: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2.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 “觅” 、“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解释: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4.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讽刺宋室昏聩。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

5.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片:

1.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解释:北顾:回头北望(追兵),败北。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2.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写的是什么?解释: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3.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

4.齐读下片,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指导诵读。

要求读出情、读出韵:

①本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读得响一点,停顿长一点。

②朗读时要在豪壮的基调下,读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悲凉;读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读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

(四)小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五)问题研讨:

1.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2.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五、拓展阅读:

看一首同时期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课堂练习:

《南乡子》与《永遇乐》一词有何异同?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本课《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有没有运用典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登高》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三国志》里曹操的话。

词意:

   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滚地流过去了。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天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有曹操和刘备。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样!

注释:

①千古兴亡:指漫长的历史上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

②年少:指孙权,他继承父兄遗业占有东吴时才十九岁。兜鍪(mōu谋):头盔。这里指孙权统率下的强大军队。

③天下英雄:指三国时的刘备和曹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

④生子句:《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引《吴历》:曹兵伐吴,孙权率军抵抗。曹操见东吴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乃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刘琮)若豚犬耳。”仲谋:孙权的字。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①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

③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答曰:“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

⑥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六、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下面我提议: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 

(下课,再见!)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