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木兰诗》教案(第一课时) 来源:天天的BLOG 作者:天天 日期:2009年02月05日 访问次数:2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 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三):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机杼 军帖 可汗 金柝 鞍鞯 戎机 辔头 云鬓 溅溅 燕山 胡骑 啾啾 著我旧时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 转 强 帖 (3)通假字 帖花黄 看火伴 (4)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 戎、戍、戌、戊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1)zhù tiè ké hán tuò jiān rónɡ pèi bìn jiān yān jì jiū zhuó (3)“帖”通“贴” “火”同“伙” (4)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一二”节拍,(2)组为“二三”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 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测试题如下:(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问女何所忆 ②愿为市鞍马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④朔气传金柝 ⑤惟闻女叹息 ⑥赏赐百千强 ⑦著我旧时裳 ⑧旦辞爷娘去 ⑨出郭相扶将 ⑩当户理红妆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2)判断下列加粗词的古今含义有无变化。 ①军书十二卷 ②双兔傍地走 ③愿驰千里足 ④赏赐百千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4)说说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并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关于翻译。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②关于互文。一要理解“互文”的含义(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二要考虑诗歌特征,译文不能失去诗味。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一句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两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同样④⑤⑥三句分别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关于句式特点。这首诗在句式上有民歌特色。第①句为复沓句,两句更换少数词语,即构成复沓句,类似的句子有“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第②句为顶真句,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与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类似的有“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第③句为对偶句,类似的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第④句为排比句,类似的有“东市……北市买长鞭”。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3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4段写木兰十来年的沙场征战;第5段写木兰凯旋回朝,建功受封;第6段写木兰辞官还家。 2.学生理清背诵思路,强化背诵。 3.教师设计相关练习,指导背诵。 学生边忆边思,尝试背诵。 4.全体学生齐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以待课堂交流。 网络搜索从古到今杰出的巾帼英雄,并整理成文,讲给同学们听。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