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哦讽诵而后得之:鼎湖山听泉(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学会读书(一)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一、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入体味作者的感情,并有所感悟。

4.学习从多种渠道搜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

《鼎湖山听泉》,2 课时。《林中小溪》,1 课时。《飞红滴翠记黄山》,1 课时。《画山绣水》,2 课时。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六),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1课时。专题“气象物候”,3课时。写作指导、作文及讲评,3课时。

三、单元学情分析、教学设想。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得”是说“读”了以后,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作品的妙处。要达到有所得的目的,就要求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情、理解、欣赏统一起来。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具有文笔优美,感情丰富的特点。学习这些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细细地读,读出自然的韵味;用心地读,读出自然的真谛;品味阅读,读出作者表达的自然景色之美。

本单元的选文都侧重描摹自然风光,赞颂了自然山水的秀美和神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有交响乐一般的鼎湖山泉水声,有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的林中小溪,有飞红滴翠的黄山,还有如画似绣的桂林山水,只要你带着迷人的微笑、思索的双眼、灿烂的心情去阅读,去依偎,去感悟,你就会发现大自然是如此奇妙,我们应该拥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眯上双眼,以轻柔的声调,开始我们的阅读旅程吧。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熟练背诵精彩语段。

2.技能目标:体会本文用语典雅凝重、富于变化的特征。

3.思想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朗读、品味、探究。

2.课前准备:(学生)朗读全文,(教师)准备鼎湖山图片及视频资料。

3.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程序内容及方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往今来,无数的有识之士在饱览了自然风光之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鼎湖山听泉》,一起随着作者用心聆听清脆悦耳、鲜活动听的声音。(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全文,正音释义。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课堂练习一,给加点字注音。

泠泠淙淙(língcóng) 菩提树(pú) 汩汩(gǔ) 汨罗江(mì)  肇(zhào)

山脉(mài)    一泓(hóng)   揽(lǎn)  偎依(wēi)  童稚(zhì)

了无(liǎo)  楹联(yíng)  怅惘(chàngwǎng) 拾级(shè)  嬉戏(xī)

古刹(chà)     翩飞(piān)    开辟(pì)  污垢(gòu)  遐想(xiá)

3.课堂练习二,听写下列词语,并口头解释。

清朗  雀跃  疏朗  佯作  童稚  驻目  注目  楹联  安详

嬉戏  绿阴  礼遇  分辨  变迁  清晰  柔曼  弹拨  雄浑

诞生  繁衍  污垢  遐想  循声而去  小心翼翼  可见一斑

生意盎然  迥然相异  万籁俱寂  新陈代谢

三、再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阅读读全文,思考讨论。

⑴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黄昏――晚饭后――入夜。

⑵画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

七星岩――寒翠桥――补山亭以下――补山亭仰望――庆云寺――寺旁客房。

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各个景点的主要内容。

七星岩      雨雾蒙蒙看不真。

寒翠桥      闻泉声如见泉影。

补山亭以下    见清泉而爱山泉。

补山亭仰望    绿意浓而泉声悠。

庆云寺      历史悠久、繁花似锦、现状堪忧。

寺旁客房     枕泉听泉,感悟人生。

⑷鼎湖山听泉,作者的人生感悟是什么?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2.交流明确,小结。这篇写景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按照作者的行踪组织材料,移步换景,层次分明。

四、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第二课时

一、小结上课时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本文借听泉,抒发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这对我们有着深刻的人生启示,而本文典雅凝重的语言也值得我们欣赏。

二、阅读欣赏,品味语言。

1.品味下列句子,思考问题。(教材探究练习三)

⑴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此中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身心俱净的精神境界。

⑵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为什么“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并没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⑶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辩得出。

“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那么“高贵之处”在哪里?

人的精神纯净。

⑷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这“看不见的指挥棒”是什么?

大自然中的自然规律。

2.本文描摹泉形、泉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品一品。提示:“品”的方法: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感情。(具体内容略)

3.从下面几段中任选一段背诵,看谁背得最快。

⑴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⑶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

⑷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4.小结。本文语言典雅凝重,骈散结合,富有节奏。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