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方法(人教版高三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德育论文 手机版


追 忆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方法

唐朝文学家韩愈就在《师说》中给老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这三者中,他把“传道”放在了首位。现行《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辩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所以,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抓住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教员。”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把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法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导语渗透法。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讲的是“皇帝”爱穿新衣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最终在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人间最美的布的骗局中,演出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没穿衣服上街游行,被他的臣民耻笑的下场。一个一眼可以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读完这篇童话,我们先会嘲笑哪个愚蠢的皇帝,但是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世界上还有比金钱和权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教授前,我先设计好了一个导语说:“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曾子杀猪》,‘一天,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你们觉得曾子为什么这样做?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诚实守信。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看看一个国家的臣民没有诚信时,这个国家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诚信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受到思想上升华。如韩愈的《师说》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当时社会上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存在着以“从师学习”为耻的不良风气。韩愈却提倡古文运动,热情奖励后学,他的标新立异招来了非议。韩愈针对当时的弊病,写了《师说》一文,阐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针砭了当时的“相师为耻”的风气,告诉人们要端正态度。文章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就是在今天也有其积极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流露的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蔑,应该是摒弃的。如此介绍写作背景,就会使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古今人物,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不致盲目崇拜,迷失自我。

二、标题解析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窥测文章中心内容的“窗户”。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文章题目,挖掘其中的蕴义,可以使学生在析题中明理,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讲《白杨礼赞》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思考:这一课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它蕴含的深意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本文通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不仅赞美了白杨树,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白杨的礼赞,歌颂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广大军民,赞颂了他们所体现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德。又如讲《回延安》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分析:这里诗人为什么用“回”而不用“到”、“去”?从而使学生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的炽热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阅读渗透法。

    我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其中一个章节《严峻的考验》,让学生思考:保尔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经受考验的?经受了怎样的严峻考验?反映了保尔怎样的优秀品质?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任何艰难困苦也难不住保尔,他毅然决然地拖着严重伤残的带病之身,参加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他把建设国家看得和保卫国家同等重要。正如本文所描述的那样,在修建铁路的艰苦工作中,保尔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无私无畏的忘我的工作精神。在零下40多度的严寒的冬天,他和一批共青团员们克服了缺吃、少穿、严寒、疾病以及残匪侵袭等种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威胁,永远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热情,“靴子破得烂掉了底,他就打赤脚浸在冷得刺骨的泥浆里”干活。可见,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真是一座锻炼真正的革命者的熔炉,真正的钢铁越炼越坚强,而那些经不起冶炼的废渣也正是在冶炼的过程中被淘汰。面对这残酷的考验,怯懦者暴露了他胆小鬼的本性,成为战场上可耻的逃兵。而保尔及一大批有志的青年,则越炼越英勇、越坚强,他们不愧为伟大的钢铁战士!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保尔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坚忍的意志。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以健康的人格、奋发的努力和奉献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四、挖掘主题法。

挖掘“忧国”因素,培养爱国美德,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忠君报国”、“忧国忧民”的人物,他们的“忧国”、“爱国”精神,逐渐积淀成为一种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中华魂”。挖掘主题,不仅是培养爱国美德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主题是一篇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主题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而且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注重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主题意义,以致使学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作用。例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五、名言讲解法:

如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湖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六、朗读背诵法。

古人写作讲究文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之中。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通过朗读背诵把握文章的“气”,在“合而读之”、“歌而咏之”(清代散文家刘大魁语)中,细细玩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讲《回延安》一课时,指导学生满怀激情地诵读其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进亲人怀”等诗句,抓住“抓”、“贴”、“扑”等重点字,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那种对延安土地的痴情、挚爱和重回延安时的喜悦、欢快,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激发其爱党爱国的情感。又如引导学生高声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浩然之气的强烈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低声吟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并增强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七、潜力催化法。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何更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更有效地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呢?例如教学《七根火柴》,教师紧紧抓住无名战士用生命代价保存“七根火柴”的无限忠于革命的高贵品质,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幸福生活的热情,立下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发展经济的壮志。如何以情激志呢?教师可讲述红军过草地的那一幕:鸟虫绝迹,茫无人烟,风云难测,一队队伤痕累累、衣服破烂、食囊空空的红军搀扶而进...... “吃野菜、煮牛皮、挖草根”的苦难,对火的渴望学生都能体会到,那无名战士的壮举就显得更可贵,形象就更高大。

八、直观诱导法。

直观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尤其是当今,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会捕捉时机,把握火候,巧布疑阵,妙设悬念,使悬念环环相扣,步步相“逼”,“逼”出学生的求知热情,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遨游在知识的天空。单用一只粉笔,单靠一块黑板,单凭一张嘴,根本无法达到“后疑推前疑”的效果。而“资源丰富”、“博大精深”的多媒体会轻易地弥补这一缺憾。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仿制“金盒子”,教师形象地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接着展示课本中三味书屋的插图,并用多媒体展示先生手持铁戒尺,师道尊严的形象及古板迂腐的念书神态。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对百草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九、品词评句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背影》中描写年迈肥胖的父亲,迈着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爬过地铁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父亲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不要紧的,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把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担心、不舍等情感,都含蓄地在言行中表达出来,在平淡的话语中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又如讲《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时,通过对描写烈日和暴风雨的语句,及“奔、灌、裹、拽;干巴巴、毒花花、白堂堂;慢腾腾、昏昏沉沉、半死半活”等词品评分析,可使学生强烈感受到祥子在旧社会拼命“挣钱”的悲惨生活。这样不仅学到遣词造句的技巧,而且激起了学生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无比痛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热爱,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再如讲“荔枝蜜”一课时,抓住作者开始的“不再喜欢蜜蜂”、继之为之“动了情”,以至于后来心灵“不禁一颤”,直至梦里“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等词句进行分析,用作者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渗透德育教育。

十、设境激情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韵,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渗透德育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录音、录像、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教书育人。如在讲《三峡》一文时,先通过播放声情并茂的录音,让学生进入饶有情趣游览之中,然后拿出“长江三峡”的挂图,展示三峡胜景,再结合“长江三峡”的录像,引导学生目睹长江三峡的壮丽美景,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情。又如在讲《七根火柴》一课时,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睹其景,受到了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十一、质疑探究法。

清代一位学者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思”的先导,“思”则是“疑”的创造性延伸。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展其主动的首创精神,对于渗透德育也很有作用。如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呢?他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教师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而这个同学提出的“愚公搬家“体现了针对实际灵活机动的观点,这种求异思维也是可取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又如讲《孔乙己》一文时,提出“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教《故乡》一课时,提出“闰土后来见到‘我’为什么叫‘老爷’?叫‘老弟’为什么不行?”等,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体会文章的深刻社会意义,从而受到入木三分的思想教育。

十二、情感教育法。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以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可亲。

十三、联想生情法。

生活中常有能触景生情的现象。是什么手段使人“触景”而引发情思呢?是联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化理解,也是渗透德育的方法之一。如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张开联想的翅膀,去呼唤总理,寻找总理,那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无不激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思:五洲四海、祖国大地,处处都有总理的身影……。由此更加增强了同学们对周总理的挚爱和敬仰之情。又如讲《故乡》一课时,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我”,联想“我”回故乡看到面目全非的故乡时的心情,联想“我”看到闰土被折磨得“像个木偶人”,叫“我”“老爷”时的心理活动等等,从而真切地体验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对人民的热爱,对等级观念束缚的批判,从而受到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的教育。

十四、写作渗透法。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教师如能在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还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生活,有了感受,学生才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积累。其次,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用心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十五、言传身教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于潜移默化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更让这种传统美德在学生身上发扬光大。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于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就形成了。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