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苏教版高二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设计思想:

这篇悼词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进行了论述,并运用记叙抒情,叙述逝世情形,表达哀悼崇敬。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性。这些特点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所体现。第二课时我要将关注点集中到两个方面:意识马克思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二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十分恰当、公正客观,而又包含浓烈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对一些重要语句进行揣摩。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指出段与段、层与层及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2.通过品读文本,揣摩重要的语句,能结合语境说出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逐步提高揣摩语言的能力。 

3.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揣摩重要的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学生课前预习

1.题目、作者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解决生字词 

诅(  zǔ )咒( zhòu  )         估量(liáng    )          芜(wú   )杂      

诽(fěi    )谤(bàng )         悼( dào   )念          给( jǐ   )予     

污( wū  )蔑(miè   )         勒( lè  )令            空( kòng    )白    

嫉(jí   )恨                得心应( yìng  )手          譬( pì    )如

3.从课文中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并分析 

4.质疑(2-3个问题)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1--2)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明确段落间、层次间及语句间的逻辑关系。  

(1)请学生找出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恩格斯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第2段是这一部分的总起,是概括的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课文第3、4、5段。 

(2)分析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贡献: 

理论贡献: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3.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现。 

革命实践: 

          1.编报著书; 

          2.创立第一国际.

(3)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代关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讲解:由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 

(4)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明确指代关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 

讲解:“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5)第7段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借助承递性的语句,把握文章结构。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 

讲解:“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著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四、课堂小结 

    本文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论述中心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同时,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也紧密联系。就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2自然段),就段与段来说,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五、布置作业。

完成《模块检测》P13高考链接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和深沉的哀悼的情调。 

二、讨论问题,体会课文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地写出时和刻呢?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于马克思逝世的深重悲痛。  

3.“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地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讳饰手法。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去了”这些话来代替。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4.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5.怎样理解第四段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 

  “豁然开朗”说明了马克思找到了一条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正确道路,“在黑暗中摸索”与之相反,比喻马克思以外的各种学说都没能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他们在黑暗中转来转去,找不着门径。 

6.第六段开头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7.“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8.“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9.“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思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用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三、课堂小结 

    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1)关键词语的选用;(2)所采用的修辞手法;(3)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  

四、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中课内巩固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悼念    叙述(1)    ————悲痛 

                                                 理论——科学家    

评价    评说(2—7) ————敬仰  

                                                 实践——思想家    

怀念    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