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粤教版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设想: 本文选自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经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的学习、积累,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首词在字面层次上的理解不难,难的是通过写作背景理解“他”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另一首诗——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设计本节课堂时我遵循以下三点: (1)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从字面层次研读词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的表现手法。 (3)学生通过思考和转移,老师适当点拔,从背景角度切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寓意,从而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操。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体味情感。 2、学习、理解并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的表现手法——反衬。 3、理解“他”的寓意,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品味词中的名句,掌握重要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他”的寓意,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操。 教学实施: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是很受重视的。同学们都来想想,元宵节自己家乡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活动啊?古人过元宵节的情景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就来学习伟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青玉案•元夕》。 〔二、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的作品豪放词风和婉约词风并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了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批判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政策,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三、初读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整首词。初步感知重要的字、词和句子。 2、1-2名学生试读,再由学生集体朗读 3、听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4、教师适当指导集体朗读、体会情感。 〔四、研读感知〕阅读作品,思考问题: 1、上阕写了哪些景象?下阕写了哪些形象?其特点怎样?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并明确 上阙描写元宵节热闹狂欢之景象 下阙描写了盛妆艳服、欢声笑语的人群,灯火阑珊之处,独处一角的他 2、这首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 反衬------在诗歌中,通过描写与主要对象相反的事物,借以衬托主要对象,称为“反衬”。 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等。 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1):作者要找的是怎么样一个人? (2):为什么要寻这样一个人, “他”还有寓意吗?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对作品所把握到的内容,自由探究,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并明确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他”,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 小结:本词通过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其含义就是不与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五、拓展迁移〕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鉴赏本诗的反衬手法 〔六、名句积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京口北固亭怀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沁园春 》 〔七、课外练习〕 1、 赏析这首词所运用的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2、谈谈你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人生境界的理解。 附:课堂板书 灯火辉煌,烟花怒放 元 热闹狂欢之所 ------- 车水马龙 歌舞欢腾 盛妆艳服,欢声笑语 < (反衬) 灯火阑珊之处 ------- 那人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夕 (理想人格的化身)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