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河大版七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会欣赏本文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感染力、节奏感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法,体悟作者清新朴实的写作风格; 4、诵读中感受春天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热爱自然,珍惜春天。 学习重难点: (1)、重点: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绘。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导语设计示例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朱自清赞春的散文。 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踪迹》、 《欧行旅记》等。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2、词语积累 水涨( ) 捉迷藏( ) 酝酿( ) 应和( ) 笼着一层薄( )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3、默读课文,体会读这篇文章,应该用 的语气。 4朗读课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问题:(1)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样的思路写的?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这三部分的顺序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3)请你根据以上内容设计本文的板书设计 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1)“盼望着,盼望着”用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近了”。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 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这一段是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天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有“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 朗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1) 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说说好在哪里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通过小孩在兴致勃勃的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小孩小草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花图 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春花图的? 归纳: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写花朵多; (2)、“红的像火,……像雪”写花色艳; (3)、“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4)、“闭了眼……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联想到秋实; (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6)、“野花遍地是”写野花多;“散在草丛里……眨呀眨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以以上三副图为例,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问题示例: 1)"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2)"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你的问题及理解: 你喜欢那幅图画,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说,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教师准备: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写出你的见解。 我喜欢“ ”,因为它采用了 的修辞, 。 课堂检测题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 酝酿( ) 朗润( ) 抖擞( ) 披着蓑( ) 戴着笠( ) 嫩嫩的(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音。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欣欣然张开了眼________ (2)山朗润起来了________ (3)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________ (4)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 (5)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________ 4.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系江苏省扬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按原文填空。 ①在描绘春草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 ②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用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是: 新:________ 美:________ 力: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二、阅读理解 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6.为上面文字按原文顺序排序________。 7.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巢( )清脆( ) 8.解词。 卖弄—— 宛转—— 9.这段文字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柔和,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芳香,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和悦,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 10.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 1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2.这段文字中,作者渗透其中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所写的景物中,春风是最难描写的,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并展开想像,因而把它写得形象可感。下边的散文诗也有这样的特点,试举一例作分析。(5分)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 啊,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积累写春的古诗句: 相关链接 春的赞歌——读朱自清的散文《春》(吴周文)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道路,后又努力从事散文创作,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春》,就是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 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这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 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誓为自清 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由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中归去。 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为“自清”。自清,似乎有着不与世俗合污的隐士意境;先生早年正是凭着对世俗的不满,写下了一篇篇文字清丽而又如同“火山崩裂”的文章。先生和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苦苦追索着救国之路,但却没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先生彷徨、迷茫,“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想封闭自我,逃避现实。但是,先生追求的不是“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不是“往来无白丁”的清高,他求得是家清、国清、天下清,是本着清正之举救国的路径。他无法让书斋隐埋了自己,消磨这一生,先生心中永远装着国家民族的危亡,先生永远追求着当初的誓言-——自清! 于是,当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伸向中国的时候,先生立刻抛开了书斋,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逃避,而且他的思想已转变,他骄傲的宣称“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先生从中国人民的抗战中找到了道路,他拒绝到蒋府作官,冒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在十三教授宣言中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这便是先生“自清”的信念。无论迷茫、彷徨、不解,先生总是阳归了。他找到了战斗之路,便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当初,先生如果做了蒋府的官,也许就有钱治愈胃病,便不会“胃上穿了大洞”而匆匆离去;先生如果领了美援面粉,也许便不会只剩下35公斤的体重而耗尽生命……先生却都没有,他没能亲眼见到那个“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但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清的“我”。先生有对联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誓为自清,死而无憾。 (赏析) 和闻一多先生一样,朱自清也是最具民族气节的民主战士。他本可以拥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然而,他却固守清贫,并且,毅然拒绝美国的救济粮,这是何等的“自清”,何等的浩然正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