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复习目标: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知识梳理: 相关文学常识、重点实词、通假字和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列举六个名人史实 阐述人要在困境 以事实为依据阐述道理 中成才的道理 生于忧患, 从正反两方面论 人(正面) 个人 论证严密 死于安乐 述经受磨练的益处 国(反面) 国家 层层推理 归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复习过程: 1.背诵、默写课文。(组长过关,检查,教师抽查) 2.小组合作,列出重点字词,并熟练掌握其音义。(各小组相互抽查、展示)(组织目的:调动学生主动性、自主掌握重点落实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3.自主完成巩固提升一——五题。 4.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六、七题。 巩固提升: 一、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 ,字 ,是孔子之后的 宗师,被推尊为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 和 的书。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1.舜发于畎亩之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百里xī 6.空乏 7.曾益其所不能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 4.人恒过 5.而后作 6.征于色 7.管夷吾举于士 8.百里奚举于市 9.入则无法家拂士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五、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行拂乱其所为。 六、回顾全文,根据题意作答: 1.本文讲的是 和 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材是在 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须要有一番磨练,即文中所说 这便是造就人材的 条件。造就人材的主观条件是 2.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内因是 ,译文为 外因是 ,译文为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翻译为 行为上要 ,翻译为 经受磨难的目的句是 ,翻译为 4.文章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句子是 译文是 5.成语“居安思危”和课文的论点“ , ”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论点的翻译为 6.文章运用了 、 和 三种认证方法。 7.课文1、2自然段阐述了什么道理?第3自然段是如何论述的?(段意) 8.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从文中找出例句,具体分析) 七、拓展提升: 1.全文列举了哪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请你分别举出两例逆境成材的具体事例和名言警句。(文中出现的除外)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