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1、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和注释,抄写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注音并解释。

2、本文是篇自读课,教师做好导读,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可思考以下题目:

①文章选取了竺可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几个片断 ? 用自己的话概述每个片断的主要内容。

②找一找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③从题目看,作者写竺可桢,可是用了一定的文字记叙,描写了毛主席、周总理会见科学家的内容的情景,是否会影响突出中心意思 ?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竺可桢的高尚品质。

【 指点迷津 】

重点:学习用生活片断和穿插细节记叙人物的方法。

解决办法:教师对记叙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和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连缀成篇,作扼要阐明,然后让学生作分析性阅读,归纳出写了几个生活片断,细节有哪些,这样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最后要求学生运用生活片断和细节写人,完成一次作文练习。

提示:

生活片断及成就:

全文十三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前面三个部分是以竺可桢的三部重要著作为中心来记叙的科研活动片断的,并有机地写入了两段插叙,穿插了细节。最后一段写他临终前一天的科研活动片段。

( 1 ) ( 1 - 5自然段 ) ,记叙科学家长期在北海公园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积累了丰富的物候记录,写出了题材新颖的《物候学》

( 2 ) ( 6 - 9自然段 ) ,记叙科学家七十多岁的时候,还到野外调查研究,写出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关系》这篇学术论文,并被邀到毛主席的住处谈话。

( 3 ) ( 10 - 12自然段 ) ,记叙科学家在八十三岁高龄写成《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并插叙周总理同他的一次谈话。

( 4 ) ( 13自然段 ) ,记叙科学家临终前一天仍坚持记录天气情况,生命不止,科研活动不停。

细节描写:

这方面的描写重要,可以说是"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竺可桢这位卓赵科学家的革命品格和治学态度经这样一写给人印象更加真切、深刻。它和文中插入毛主席、周总现会见竺可桢两部分内容一样,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

( 1 ) 天天使用"钢笔式的温度表"使外衣左边的小口袋的布盖磨破;

( 2 ) 到野外工作去"还换上耐磨的网球鞋",带"随身四宝"。

( 3 ) 临终前一天还作天气记录并注明"局报"二字。等等。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同学们,这篇课文选取典型事例,运用细节描写来塑造竺可桢的形象。自读中,要从总体把握本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作者是在怎样的意图下,选取什么样的材料组织成篇的。

( 一 ) 思考这篇课文的文眼是什么 ? 怎么理解 ? 

提示:"卓越"是本文的文眼。"卓越"的含义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也就是说竺可桢是超出一般科学家的。

( 二 ) 竺可桢的"卓越"之处在哪里呢 ? 文中写了他哪些贡献呢 ? 

提示:"卓越"之处表现在他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卓越的品质。绘制了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为编制自然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写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论文、论著,对气候工作和农业生产崭新的前景的开辟,对气候的长期预报,都具有重大价值。优秀的品质表现为持之以恒,细致认真的科学精神,深入实际、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探索不止的勤勉追求,坚持真理、维护真理的治学态度,坚持不懈、鞠躬尽瘁的崇高境界。

( 三 )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选取典型材料,突出"卓越"二字的 ? 

提示:本文是四个方面选取典型材料,突出"卓越"二字的。第一方面写竺可桢23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观察和测量北京春季的物候变化的。主要选取了两件事:一是竺可桢常年坚持步行穿过北海公园观察物候;二是常年坚持早晨测量气温,绘制出了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为编制自然历提供了科学依据。表现了他坚持不懈、持之一恒精神。第二方面写竺可桢70多岁时到野外调查,写出了有价值的科学论文,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不顾年事已高,身带"四宝"野外工作;二是毛主席的接见。表现了他深入实际的精神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第三方面写了竺可桢孜孜不倦地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法等资料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推重。第四方面写竺可桢临终前一天,在病床上仍不忘作科学研究记录,表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 四 )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所起的作用。

提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集中在竺可桢与毛主席、周总理见面时,衬托了人物愉悦的心情,渲染了会见的热烈亲切气氛。景物描写中,作者注意记载了当时的气温、气压等物候情况,这也反映了作为科学家的竺可桢时时注意物候情况的责任心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

课文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写他每天使用钢笔式的温度表量气温,因为长期地插来插去,使左边小口袋的盖布总是先磨破;他到野外工作时换上耐磨的网球鞋,随身带上四件宝,每到一处都坚持先定方面,继而测量海拔,再测量气温,最后照相等等工作步骤;临终前一天还作天气记录,并特地主注明"局报"二字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对突出竺可桢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 五 ) 课文在记述竺可桢的科研活动时,为什么要穿插毛主席、周总理同他的两次会见的描写 ? 

写进毛主席、周总理同竺可桢两次会见的内容,体现了党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和对科学家的关怀,充分肯定了他的科研成果,突出了竺可桢的卓越科学家。同时会见鼓舞了竺可桢晚年在科研工作上取得更大成就,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举例分析:

1 .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文中,分别写到毛泽东、周恩来接见了竺可桢。但文章除了记叙接见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及谈话内容外,为什么还要写出气温、气压等气候特征 ? 

解题思路及参与答案:

作者着重介绍的是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研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因上,文章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如果把气温、气压等气候特征的记叙和竺可桢形象的刻画联系起来,就会明确这里的记叙绝非闲笔,而是更清楚地表现老科学有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进行观察,从不间断地每天作记录,以突出他一丝不苟地精神。

2 . 重点句、疑难句理解和分析

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1 - 2级,晴转多云。"

理解:这句话反映了竺可桢什么样的精神 ? 

分析:特定的时间、地点,艰难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竺可桢对科学事业的执着,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境界。

3 . 精要语段解析

"自由王国"没有止境,科学家的探索也不会停步。70多岁的竺可桢,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他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推重。它的价值在于充分掌握历史上气候变迁情况,古为今用,对气候的长期预报很有好处。竺可桢在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新的成就,为祖国博得新的荣誉。

[ 段在篇章中的益、作用 ]本段是文中的第三个片段,是略写。

[ 思想内容 ]略写70多岁的竺可桢在大量科学成果面前,仍不停止探索的脚步,83岁高龄又取得新的成就。

【 妙文赏析 】

(文一)

随 笔 三 题

巴金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要场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 ?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 ? 难道那个服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 ? 或者她在那一面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影罢。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第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啄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地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象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震动,就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也了。

(文二)

读出一副坚硬的骨干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书分为四类:一是沙漏,进去多少,流出多少,头脑中毫无痕迹;二是海绵,全盘吸收,挤出来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三是滤豆浆的布袋,豆浆流出来,留在里边的全是豆渣;四是采宝石的苦工,淘汰矿渣,只拣纯净的宝石。这种划分无疑是准确生动的,但我认为还是不够。"采宝石"式读书固然是一种高层次的读书,但很难说是"最高层次"。因为"宝石"是自然界固有之物,采之不会增,不采也不会灭,况且"采宝石"辛苦倒辛苦,但终究算不上创造。故最高层次的读书应是"采矿、冶炼、加工",并不断地产生出新的产品。即读书要读出智慧,读出思想,读出创造来。

我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不然。读好书,会读书,则"开卷有益",否则肯定有害。"尽信书不如无书",正是因为没有读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判断。有些人"读死书、死读书",以致造成"读书死",成了"书呆子"、"腐儒"和"书架子",也都是读进去了,而没有读出来,没有读出思想来的结果。

古人曰人人皆可为尧舜,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定意义上讲,此言不谬。其实人都是可以称为天才的,起码在某一个方面是如此。在天才的书籍里,你常可读到特别令人信服的情节、语言和思想,而你和它又是那么"面熟"。为什么 ? 因为有共鸣。什么叫共鸣 ? 就是你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只不过你没有把它记录、归纳、提炼出来而已。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有自己的思想。这不全在你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能否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否又创造了新的知识。所以有人说:"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有转化为思想、能力,才能成为力量。"这是有道理的。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之一,而他们却把死读书,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比喻为"驮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鲁迅先生说过,"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人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鲁迅晚年体重不过三四十公斤,衰弱得很,说他骨头硬,实际上是他的思想硬。而他的思想硬正是读书读到最高层次的结果。

【 思维体操 】

清朝有个县官于成龙。有一次,他出门办事,只见路上有两个汉子用门板抬着一个病人匆匆地行走,病人盖着棉被,只露出一个发髻,后面还跟着两个壮年汉子。走了一会,抬门板的人好像累了,换由跟着的两个壮汉接着抬。于成龙心中纳闷,派人追查,发现门板上不是一个女人,而是金银珠宝。于是把这些人拿下,结果破了一宗大盗窃案。

于成龙是怎么发现破绽的 ? 

答案及分析

两个壮汉抬一个女病人感到非常吃力,似呼情理不合,于成龙因而怀疑抬的不是病人。

三、智能显示

【 心中有数 】

1 . 识记下列生字注音

竺zhú 桢zhēn  绍shào  渲xuàn 矍jué  铄shuò

絮xù  翔xiáng 邀yāo 卧wò 琼qióng 宪xiàn

聆líng 杞qǐ

正音字

渲 正确xuàn,错误xuān

宪 正确xiàn,错误xiǎn 杞 正确qǐ,错误qí

2 . 解词:矍烁 翔实 景观 掩映 聆听 玉树琼枝 杞人忧天

孜孜不倦 饶有兴趣 谈笑风生

3 . 学习选取生活片断塑造人物形象。

4 . 体会景物描写和细节描绘的作用。

【 动脑动手 】

1 . 课文除了通过五个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以外,许多描写的作用也不小。如第四段写钢笔式的温度表磨破了小口袋盖布之一段,这是什么描写 ? 有什么作用 ? 

答案:这是细节描写 ( 指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 ) ,衬托性格,突出中心,有两层含义:竺可桢的观测井然有序,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长期如此,持之以恒,小口袋布就是证明。

2 . 请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想一想,不用议论好否 ? 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 

答案:记叙文中穿插适当的议论,用以点明意义,突出本质,渲染气氛。

3 . 选词填空

①他来到北海岸边,细心 ______: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 ( A . 观赏 B . 观察 C . 观测 ) 

②一会儿,李四光和钱学森两位科学家也应邀先后来到。屋里的气氛更加 _____ 了。 ( A . 活泼 B . 活跃 C . 快活 ) 

③他的身体渐渐不好了。他仍然 ______ 气候的变化。 ( A . 关怀 B . 关照 C . 关心 ) 

④三位科学家用心聆听毛主席的话,得到新的 ______。 ( A . 启示 B . 启发 C . 启迪 ) 

答案:①B ②B ③C ④A

4 . 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 ( 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 

①文中温度表磨破衣服小口袋盖布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

( ) 

②本文围绕中心,紧扣"卓越"二字选取竺可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几个片断,具体表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 ) 

③课文写了竺可桢与毛主席会见的情景,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会见的热烈、亲切的气氛。 ( ) 

④"‘自由王国’没有止境,科学家的探索也不会停止。" ( ) 

⑤"方志"是我国古代一种记述地方情况的历史记。 ( ) 

答案:①× ②√ ③√ ④× ⑤×

【 创新园地 】

1962年春天,北京农村的花生播种后,受到严重的冻伤。其实,农民们的播种时间与两年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前两年没有发生冻伤吗 ? 

参考答案及分析:

当时,竺可桢打开了他的日记本,从中找到了答案:1962年北京的山桃、杏树、紫丁香开花的日子,比1961年迟了10天,比1960年迟了5 - 6天。物候学的观察说明,1962年农业季节推迟了,花生的播种日期也应适当推迟才对。

由此,可以看到日记的重要作用。当你产生奇思妙想时,尽量记下灵感的足迹,奇思的闪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