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题画二则》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介绍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使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导入切如正题,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绘画成就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疏通字词,注意句子的断句,整体感知文意;最后,让学生诵读两则题画,并分别为两则题画划分层次,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朗两则题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让学生讨论、分析重点语句和字词的含义,教师适当提示、纠正、明确,让学生理解、把握重点语句和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倏、变相、化机、自尔、藐兹、胸有成竹”等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了解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以及作者的绘画技法及其创作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 1.疏通字词,能够准确断句。 2.感知文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悟能力,及勇于创新的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字词、 准确断句。 2.整体把握文意。 (二)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 ●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作者的代表作品,简介作者的生平、绘画成就、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使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诵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派出代表朗诵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字词的读音和断句,然后师生齐读课文,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 3.讨论分析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课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提示、纠正、明确。 ● 教学媒体 投影仪、教学课件 ●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投影显示: 郑板桥的生平、图片及其代表作品(见文本素材文件夹中郑板桥简介和图片集锦文件夹)、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 (讲授新课) 投影显示: 一、作者简介与解释文体 1.作者简介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 “三绝”。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尤善兰、竹、石;诗文讲究真情,傲放慷慨,恻恻动人;书法则揉楷、行、草、隶而为一,圆润古秀,自号“六分半书”。著有《板桥文集》、《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 2.解释文体 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而都是为了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二、疏通字词 1.注音: 倏(shù) 变相(xiàng) 化机(huà)(jī) 藐兹(miǎo)(zī) 2.释义: 倏:迅速。 自尔:自然。 化机:变化机巧。 后学:晚辈,学生。 藐兹:轻视这一点。 变相:变化了的形态。 三、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派出代表朗诵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字词的读音和断句,然后师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让学生自告奋勇大声朗诵课文的第一则,教师提醒该声注意“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和“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等句中的字词读音和断句,其他同学思考下列两个问题(板书): (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 (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完课文的第一则,先让学生讨论第一个小问题,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 教师明确: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江馆清秋”到“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第二层:从“总之”到“独化云乎哉!”。 (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教师明确: 第一层:主要讲作者一次作画过程中的几个环节;清秋,晨起看竹时由“眼前竹”有了作画的冲动——到“胸中竹”构思——再到“笔下竹”完成之竹。 第二层:主要写作者作画过程的感受及心得:“意在笔先”,“趣在法外”,从而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获得创作冲动,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2.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学生推荐代表大声朗诵课文的第二则,教师提醒该声注意“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等句的中的字词读音和断句,其他同学思考下列两个问题(板书): (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 (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 教师明确: 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两层 第一层:从“文与可画竹”到“何敢妄拟前贤”。 第二层:最后一句“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教师明确: 第一层:通过和文与可画法的比较,作者旨在指出艺术要师法自然,而不能“妄拟前贤”、“陈陈相因”,这样才能“自尔成局”、“神理具足”。 第二层:总结全文— —“有无成竹,道理一也”,虽然作画的技法不同,然而两者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即艺术要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这样才能“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四、思考 “胸有成竹”在文中的含义和现在常用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五、问题探究 (新课导入) 同学们:“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我们都很熟悉。然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谁知道它们的差异在哪里?(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1.“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现在常用的意思又是什么?(投影显示) 教师明确: “胸有成竹”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人在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构思)了一幅竹子的形象。现在常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周密的考虑、计划或者安排,比喻对做某事已经心中有数、有把握。 2.第一则题画中,作者通过画画儿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投影显示)(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教师明确: 作者深刻地体悟到艺术离不开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想使艺术创作独具新意,艺术家就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冲动和灵感。 3.在第二则题画中,作者为什么说“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投影显示)(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教师明确: 因为虽然作画的技法不同,然而两者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即艺术要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而不能“妄拟前贤”、“陈陈相因”,只有这样才能“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六、总结 这里所选的两则画题,虽非严思宏论,却自有其深彻独到之处,当细细品味。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皆层层推进;同时,由于事、理已均在夹叙夹议中表达殆尽,故而其结语须再翻进一层,将意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题画虽短小,然信手拈来,遂成佳制,却更见大家之匠心。 七、作业 从下面几个绘画的技巧中,你有什么感受,悟出了什么道理?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彼此受到的启发。(500字左右) 1.齐白石画虾,不画水,但虾的形态却给以满纸水气淋漓之感。 2.有人画“深山藏古寺”诗意图,只画一只小僧担水走在小路之上。 3.宋人画“踏花归去马蹄香” 诗意图,只画一只马飞奔,几只蝴蝶绕于马蹄周围。 ● 板书设计 《板桥题画二则》 郑燮 一、作者简介与解释文体 二、疏通字词 三、整体感知 1.(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 2.(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 四、思考 五、问题探究 1.“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现在常用的意思又是什么? 2.第一则题画中,作者通过画画儿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3.在第二则题画中,作者为什么说“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六、总结 七、作业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