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浅析《音乐迷杨科》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波兰 首先,作品从不同角度、用大量篇幅,酣畅淋漓地描绘了杨科过人的天赋,杨科的强烈追求。作品写他从小具有特殊的音乐感,他到处都能听到音乐,他感到松树、山毛榉,白桦、艾草、麻雀,樱桃树都在歌唱,傍晚听到村里发出的声音,“就认为整个村庄都在演唱”。作品又描写他对这些音响有着特殊的喜好,夜里他听到各种音响,便睡不着觉,一心—意地去听,教堂里风琴一响或甜蜜的歌声一起,“眼睛就仿佛蒙上了一层浓雾,真不像是这个世界的人了……”他还在茫茫的夜色中藏在酒店墙下,倾听有小提琴和大提琴伴奏的波兰民间舞曲,直到巡夜人撵他回家,才赤着脚跑回家去。作品更笔酣墨浓地描写他在音乐天赋的驱使下是如何艰辛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没有钱买小提琴,就自己用薄木板和马尾做了一把小提琴,虽然这把自制小提琴不能发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来,但他还是从早到晚地拉琴,尽管因此挨过不少拳打脚踢,他还是执着地迷恋着这种音乐境界。他常常靠吃生胡萝卜来填饱肚子,却幻想着占有—把真正的小提琴来度过自己的一生。给地主看守庄园的人有一把小提琴,杨科珍爱它,恨不得“把自己的整个灵魂都奉献给它”,“哪怕在手中摸一摸,或者在近边饱看一顿也好”。一天晚上,杨科看到那挂在墙上的小提琴,觉得真是无比美妙而又神奇,他止步又前行,终于走近了它,不小心碰响了琴弦,被人抓住,以至丢掉了性命。作品写到这儿使杨科的天赋和追求得到了极其充分、极其感人的表现。 作品一面尽情描绘着杨科的天赋和对音乐执着地追求,一面不忘表现这位天才决非神奇的超人,他不过是植根在十九世纪黑暗的波兰土地上的一个穷苦的农村孩子。作品写他出生在—个贫穷的雇工家里,他的母亲“天天像寄居在别人屋檐下的燕子那样度日”,他由于先天不足,生下来就很瘦小,羸弱,直到第四年春天,奄奄一息的小生命才有了一线生机。以后也是时好时坏地活着,由于饥饿,他时常坐在炉子后边哭泣,“肚子鼓得很大,两颊凹了进去”。由此可见,杨科这个天才是生在一个特定环境下的天才,他的天赋是在一个受苦受累的普通农村孩子身上出现的。 也正因为如此,悲剧将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不得温饱的穷孩子,竟想追求美好的精神享受,首先,就不为忙于操劳生计的妈妈所理解。当妈妈看到他为了听音乐忘了采野果子时,就拿起木勺来敲他;人家派他干活,监工看见他早早地站在地里听那风吹木杈的声音,解下皮带,给他一顿教训;他自己用薄木板和马尾做了一把小提琴,为了从早到晚去拉它,“挨过不少的拳打脚踢,甚至被打得像一只伤痕累累的不成熟的苹果。”更悲惨的是,庄院里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对于这无法得到的圣物,孩子在强烈欲望的冲击下,走向前只是想挨近一下,由于碰响了琴弦,竟被人抓起来,遭到咒骂、殴打、审讯,最后在鞭打下像摔碎一把小提琴一样毁掉了他的生命。这是何等不公正的待遇!作品以无比的悲愤描写了这个天才的夭折,描写了他是在怎样贫困和愚昧的室息下,黑暗势力的鞭打折磨下,含恨死去,作品写他临死时最后一次听到村里的音乐“验上忽然发光了,从他苍白的嘴唇里发出了轻微的声音,“妈妈,在天堂那里,上帝会给我一把真正的小提琴吗?’”听到这痛彻肺腑的言语,我们能不潸然泪下吗?能不激起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无比憎眼?作品写到这里,还有这么一段:地主夫妇和他们的小姐夫妇一行从意大利旅游回来了,他们自作高雅地谈论着,意大利是一个“艺术家荟聚的乐土”,“在那里,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发现和保护”,而就在他们谈论之时,“白杨树在杨科的坟上簌簌地响着”,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多么辛辣的讽刺!多么有力地揭露了波兰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和伪善!多么雄辩地说明了音乐迷杨科正是被代表这些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旧制度所吞没的!也由此可见,这场悲剧并非某个人的悲剧,完全是时代的悲剧。作品也由此显示了这一时代悲剧的认识价值和战斗力量。 为了造成浓烈的悲剧气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在塑造人物时成功地采用了对照反衬的艺术手法。首先作品将杨科瘦弱的身躯和惊人的天赋形成对照,作品一开始就描写杨科生下来是如何的瘦小、赢弱,差点死去,以后好歹活过来,后来也一直是时好时坏地活着,“越来越瘦,可肚子还是那样的胀大,头发越来越浓密,经常流泪的眼睛鼓得越来越大,而他的面颊和胸膛凹陷得越来越深,越来越深……这么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弱小生命却着着惊人的天赋!作品更不惜以大量的篇幅,诗一般的语言,多种音响效果,夸张的手法来描写他的音乐感和对音乐的迷恋。作品愈是将两个方面作极力的渲染,愈能将弱小的生命和美好的精神境界,小小的火光和极大的亮度形成鲜明对照,反衬作用就愈大,就愈能显示出天才的难能可贵,并引起人们的万分震惊和对杨科前景的极大的担忧。 另外,作品还将恶劣的环境和杨科的强烈追求形成鲜明对照。写恶劣环境虽着墨不多,但是刻意去体现了的。作品通过杨科饿得直哭和多次挨打,弱小的身体承受着残酷的摧残,充分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道。写杨科对理想的追求那是极尽浓彩重笔的,如描写杨科怀着恐惧的心情爬到地主庄院去看小提琴,先是极力渲染了小提琴在杨科眼里的诱惑力: 这小提琴像发出了一种银光,特别是它那凸出的琴腹被照亮得如此强烈,使得杨科几乎都不敢对直看它。在这皓皓的月光中,凹进去的翠腰,琴弦和弯把,所有这一切都看得十分清晰,琴钮亮得就像约翰节的萤火虫那样,旁边挂着的琴弓犹像一根银条。 ……这是魔力,毫无疑问是魔力! 作品细腻的描写,有比喻,有夸张,将小提琴的魅力渲染得神乎其神。 然后作品又极力渲染由于那诱感力所引起的杨科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 夜色清晰而明亮,夜鹰在池旁时而轻微,时而大声地歌唱:“快去!快进去!把它取下来!”诚实的猫头鹰却在杨科的头上轻盈地盘旋,对他说:“场科,不要去!不要去!”后来,猫头鹰飞走,夜鹰留下了,牛蒡便大声地嘟哝着:“那里没有人啦!”小提琴又光芒四射…… 夜莺、猫头鹰、牛蒡都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都在作杨科的工作,实际是将杨科激烈的思想斗争、复杂的内心世界作了充分的显露,烘托了气氛的紧张,有力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弦。环境和欲望形成鲜明的对照,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使人们看清了这样的环境自然与杨科的追求是格格不入的,从而愈加去憎恨那罪恶的社会,愈加为天才的夭折感到惋惜和痛心。 由于作品是描写一位音乐天才的悲剧,作家用他高超的手笔将一种抒情般的音乐气氛和悲剧气氛融为一体,与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给人一种悲剧美的音乐旋律。这高超的手笔突出表现在那轻舒徐缓、如泣如诉的语言功力上。如作品描写大自然的各种声响: 夜鹰在歌唱……田野上艾草也在歌唱,麻雀在房边的果树上啾哦叫,连樱桃树也在摇着奏出音乐…… 夜里,当青蛙咯咯地叫呜,秧鸡在草原上歌唱。苍鹰迎着露水呀呀高叫,公鸡在篱笆后面引颈啼叫的时候,他便睡不着觉,一心一意地听…… 其声可闻,其状若见,使多种声响此伏彼起,交相错落,把人带到如听仙乐的境界。 又如描写杨科被打后奄奄一息躺在床上: 燕子在篱笆外的樱桃树上歌唱。太阳透过窗玻璃照了进来,把金色的阳光洒在孩子的乱发头上和毫无血色的脸上。这阳光好像一条大道,这孩子的灵魂便沿着这大道渐渐地离去。至少在他死的一瞬间让他走在这条金光大道上那也是好事,因为他生前走的是一条荆棘小路。 多少同情之泪,凝于字里行间,无论是景物、气氛的描写,无论是-类比、象征,都充满着情感,但不是冲动激越,而是冲动激越过后的深沉徐缓,是“大弦嘈嘈如急雨”过后的“幽咽泉流水下滩”,一字一板,泪凝血注,扣人心扉。 作品的结尾在地主一家一番附庸风雅的议论过后,另起一段,来了这么一句:白杨树在杨科的坟上簌簌地响着……这簌簌的音响,表现着一种凄婉的情感,对前面的噪音是陡转,是反照,是对貌似文明的黑暗社会的莫大讽刺,但就全篇的气氛和基调而言,是对前面的一种照应或延续,是整个悲剧乐曲十分理想的尾声,它余音袅袅,能让人久久地沉浸在悲剧的情景中。 本文的作者亨利克.显克微支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波兰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了不少中、短篇小说,怀着极大的同情描绘了波兰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悲惨生活,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立场。八十年代以后,显克微支主要致力于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有《火与剑》、《洪流》、《渥洛窦耶夫斯基先生》三部曲,《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大多是反映波兰人民反抗异族侵略斗争的,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也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美化过波兰贵族地主阶级。《音乐迷杨科》是作家早期的优秀短篇,此篇反映十九世纪波兰社会现实的真实,从一个角度可见显克微支批判现实主义的成就。 附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