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和我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事物。 识记文中的生字词,并掌握其中一些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圈划、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滹沱河性格和“我”性格成长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伟力的崇敬之情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学习作者坚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对文中生字词的识记、理解。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我”与滹沱河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我”对滹沱河的深厚情感,以及从滹沱河身上获得的启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的题目是《滹沱河和我》,滹沱河和我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我和滹沱河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对生字词的识记、理解。 1、学生分读课文,对于读错的字词一起来纠正。 2、提示要识记的字词。 告诫 锄 滹沱河 野蒜 拽 恍惚 蜕 鳞 瞅 呻吟 喷 耙 锹 赫然 蠕动 密匝 践踏 喘息 栅 揪 椽 翕动 战栗不安 3解释词语 告诫:警告劝诫 光景:估计 或许:也许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翕动:一开一合的样子。 三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写我与滹沱河的关系、对它的印象,表达了对大自然伟力的惊叹和赞美。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词语 3回家读课文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次课内容 1听写词语 2用词语写句子。 二精读课文 1学生快速的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的大意。 2整体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中写了几个“滹沱河”?各有什么特点? 请学生划出文中描写“滹沱河”的语句,思考:从这些语句中,你可以看出“滹沱河”是怎样的一条河? 给学生2分钟相互交流时间,然后全班讨论。重要的句子,要求学生(个别、小组或全体)朗读,通过朗读来增强感悟、理解。 文中分别写了“我”“心目中的滹沱河”、“没有一点水的滹沱河”、“想像中的滹沱河”、“洪水滔天的滹沱河”、“洪水消退后的滹沱河”。 ②“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学生划出文中描写“我”的语句,思考:从这些语句中,你可以看出“我”的个性特征是什么? 朗读、讨论、交流的方法同上。 ③祖母和姐姐为什么说“我”是“小滹沱河”? 在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朗读第18段“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体会作者对滹沱河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了解作者眷恋滹沱河就是热爱故乡。 三学习文中的修辞 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是连接本体和喻体,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四作业 1复习本课的生词 2《伴你成长》上的作业 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课文叙述了幼年时对家乡河——滹沱河产生的一段不解的情结,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挚热情感。本词的生字词学生掌握的较好,但理解内容上还存在困难,我和滹沱河的关系老师讲了,但看到的还是一双双迷茫的眼睛。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