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指导:文言文阅读备考六要素(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备考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能阅读浅易的古文,近年来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史传类文章,以记人记事为主,如2001年和2002年的文章都出自《史记》,2000年则出自《三国志》,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原语文课本中共列了340个,根据十年的高考统计,在所考查的50多个实词中,有40多个是上述词语表中所列,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爱”,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两个含义与今不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作“因为”解;“何坐?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在平时训练中尤应注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如2002年高考题:“其李将军之谓也”一句,应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句中的“其”,“……之谓”是关键词语,是得分点,译对一处给1分。第二句,“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句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准确。译出大意只给1分,而“及”、“尽”两词译对一个则给1分。翻译的口诀是: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4、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这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设计这类题,一般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如2002年第15题,就李广的品格业绩设计了四个切入点:卓越功勋;足智多谋;廉洁自律;承认过错。试题中拟设了四个选项对相关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必须从细微处仔细核对原文,将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切不可粗心大意。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高考语文应考指导:突破古诗词鉴赏

摘自:每日新报

作者:天津五十七中学特级教师 及树楠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很明确的: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考试说明》中又增加了一项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2003年高考,将会涉及到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人文因素,同时,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以及人物命运的态度、评价也将进入命题人的视野,至于每一位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隐含意去仔细领悟与思考。

  具体到某一首诗的鉴赏,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理解这首诗是怎么写的,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3)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这首诗作出评价。首先理解一首诗的内容重在整体感知,但诗中的关键词语往往直接透露出对生活的感悟,集中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因此诗中的关键词是理解内容的切入点,是要害,必须牢牢抓住。2002年高考题其关键是对“折柳”一词的理解,而诗的尾联“何人不起故园情”就直接透露了作者思乡之情。另外,了解诗词中的典故,掌握古代一些文化常识,也是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需要突破的障碍。第三,诗人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的背景材料对理解诗歌内容也有重要作用。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现代教育报:高考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摘自: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见做法:一、舍偏取正法;二、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作文要有见解有个性--高考作文应对例举

摘自:新闻晚报

  [材料作文]

  阅读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短文(节选)。

  据说现在学画的年轻人大多不爱写生了,方便的照相机代替了写生的辛苦。我也用照相机辅助过写生,但在拍回的一大堆照片素材中,往往选不出有用的数据,反不如寥寥数笔

的速写。因高质量的速写之诞生是通过了错觉、综合、扬弃等创作历程,其实已是作品的胚胎了。许多画展不能动人,其中多数作品只是制作的图画,刻画虽工整细致,无非是照相的翻版,也许有意纠正了错觉吧,结果抹杀了艺术的性灵。

  我期望绘画工作者仍用大量工夫写生,写生中尊视错觉。只有身处大自然中时,才能生发千变万化的错觉,面对已定型的照片,感受已很少回旋余地。错觉,是艺术之神灵。错觉万岁。(吴冠中《错觉》,原载《光明日报》1996年9月25日)

  [要求]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形形色色的“错觉”。吴冠中先生是艺术家,他对错觉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有着特殊的认识和思考。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对“错觉”有何认识和思考呢?请以“错觉”为话题,写800字左右议论文一篇。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

   生活中的“错觉”不能“万岁”

   吴淞中学高三(3)严雯瑛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认为用相机辅助写生效果远不如寥寥数笔的速写,认为那是因为照相丢弃了错觉、综合、扬弃等创作历程,抹杀了艺术的性灵,他因之提出“错觉万岁!”的口号。

  是的,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形形色色的错觉,而这些错觉,正是艺术产生的温床。然而在我看来,作为艺术之神灵的错觉,在生活中却必须坚决杜绝。(驳论,似乎比理论容易写,因为驳论有对象、有靶子,供你批驳的就放在前头,只要伸出你的拳头来,照着对手的弱处出击即可。本文同样以错觉做文章,但是和上文不一样,不在艺术领域做,而是在学术领域里做,于是,结论既两样,文章也变成抨击式的了。)

  在科学上,任何错觉都是不能允许的。比如,小居里夫妇首先发现了中子,其实严格来说,中子并不是他们首先发现的。在他们之前,曾有好几位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这种不知名的微粒,但他们没有在意。

  正是这种“微不足道”的错觉,使他们与全球科学家都梦寐以求的诺贝尔物理奖失之交臂。而小居里夫妇则未被这种错觉迷惑,他们成了物理学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对此,谁还能说,谁还敢说,“错觉万岁?”(论据有说服力,科学和艺术,确实是两种不同的领域,确实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加以对待。作者用科学和艺术进行思维法则的对比,算是找到最好的证据了。)

  如果说科学发现离我们太遥远,那么我们且抛开那个沉重严肃的话题,来看看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吧。

  常常听到一些孩子抱怨家长

  口罗嗦,也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委屈地诉说孩子不理解他们的苦心,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也是错觉在作祟。

  父母出于本能给予他们的孩子过多的关爱,这就给那些不懂事的小孩造成一种错觉———父母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就是应该给我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他们就该给我钱花,给我买我要的一切。

  他们不知道他们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小皇帝,而是和父母一样的普通的人。是错觉让孩子变得任性,也是错觉让父母变成三毛笔下的守望的天使。

  另外,孩子们在家长的娇惯之下,变得弱不禁风,做事毛糙,粗心大意,大大咧咧,于是,家长对他们什么都不放心,什么都希望能够包办代替,似乎只有这样,他们的孩子才不会出问题。殊不知,这又是一种错觉!正是家长自己的行为,掩盖了孩子们的能力和智慧,甚至于妨害了他们的创造力!所以,只有赶快摒弃这种错觉,代沟才会消失,只有抛离这种错觉,家庭教育才会走上正轨。(举例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理论尚可挖掘。)

  现在,我们还能说“错觉”是“万岁”的吗?错觉使我们丧失了自信;错觉,使我们忘记责任;错觉,使我们偏离了方向;错觉,还会使我们走向失败!

  所以,如果在艺术上可以提“错觉万岁”的话,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只能说:“消灭错觉!”

   错觉———美的源泉

   吴淞中学高三(2)黄艳燕

  绘画中的写生,因错觉而产生了无尽的灵性美,无怪乎吴冠中先生要大呼:“错觉,是艺术之神灵,错觉万岁。”

  其实,上文所谓的“错觉”只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完美的想象,是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飘渺。因为有了它,人们才有了美的感受:因为有了它,艺术才变得充满灵性;因为有了它,生活才显得多姿多彩。(是很好的排比句。但是,正因为是排比,就以成双结对为上乘。所以可以再增加一句,或者减去一句。)

  在众多的画派中,不可否认,抽象画派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在那些看似支离破碎的图片中,人们往往仔细看却看不出所以然来的画,远远地,不经意地一瞥,却能发现其中无限的玄机,这便是错觉产生的美。它可以比写实派中唯美的图画更撼人心神,令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种美是发自内心,直击胸臆的瞬间爆发,是弥留在脑海中久不散去的韵律,它们深刻却又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多层次地体味作品的内涵,便会感到抽象画远比一些写实的作品富有韵味!在这里,作者对抽象画的审美法则作了一些阐述,或者说,由于作者懂得抽象画派的审美方式而理解了错觉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常说,“诗画同源”,人们又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而王维的画,画中有诗。当你发觉了其中的联系的时候,你就打开了联想的大门,同时,也就拿到写作的金钥匙了。

  在中国古代,早有人认同了错觉的美,于是便有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正是由于酒后的错觉,李大诗人传留给了我们他对美的享受。这种美是豪放,是不羁,是飘渺,它让我们在深夜中想象着影子与月亮的对话,它让我们感到作者的一份痴狂与天真,它让我们为这位不得志却苦中作乐的诗仙报以同情与尊敬,它让我们感到一种凄清与快乐并存的矛盾美,错觉,在这之中又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它的实力。(一个“洋”例子,一个“中”例子,相得益彰,给人非常宽广的想象余地。从而对错觉的美也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此处把这首诗理解为是李白酒醉后的错觉,很有独到的见解,很好地拓展了吴冠中的关于错觉的美感理论。)

  然而,随着现实主义的诞生,(把错觉的远离归结为现实主义的诞生可能不确切,因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并不排除想象和错觉的。试看一些现实主义大家的作品,就可以感到这点。只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比较注意按照现实原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罢了。)错觉便被当着病毒打入了冷宫,照相机的出现使社会淡忘了神韵美,精确的量度器使人们忘记了自由的曲线美,面对定型的物件,我们的感觉被凝聚了。想象的翅膀被硬生生地折断,于是,那似真似幻的美感不再,徒留精确与现实。但人们无法满足于长久的空虚,在长期的精神紧绷后,终于发现心中深深渴望的还是错觉。这便引发了艺术家的振臂呐喊,呼唤错觉的归来。(写得非常好,对抽象艺术有独到的看法。)

  其实,在生活中,错觉一直没有远离。因为每个人都会产生形形色色的“错觉”,当它发生时,不要用“现实”去解释它,让它持有一份奇异,让我们去感受错觉带给自身无穷无尽的美感。

  错觉,是奇妙的精灵,因为它,事物披上了神秘色彩;因为它,千古佳句才被传唱;因为它,生活才有味道;因为它,我们才能生活于世而不觉枯燥……错觉——美的源泉!

如何解答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述题

摘自:每日新报

  作者:天津一中 陈中

  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材料,这就是布局。作者的布局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就是结构层次,而作为应试阅读的一种意识和方法就有必要了解关于结构、思路的一些“词儿”: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记叙文的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高考命题趋向于分析一篇文章内部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一个语段之中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我们着重讲解语段结构层次的分析。

  从形式方面分析: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所谓“等级森严”,就说明了地位的重要性。但从古至今,也有“尸位素餐”的人,有“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鲁迅说“一阔脸就变”,有些人一登高位,不仅“呼奴使婢”,而且鸡犬升天。清朝当过知县的郑板桥,在给他弟弟的信中描画这种人说:“一捧书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首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人们之所以追求权位,是可以从中得到好处,像《红楼梦》里的豪门,可以“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为土金如铁”。外国曾有个人感叹地说:“对地位和特权的喜爱陪伴我们走完人生之路,从摇篮到坟墓。”地位是无处不在的,我小时放牛,老牛倌就是“顶头上司”,他有时让我看着牛群,自己去砍柴,如果丢了牛,他就会对我大发雷霆,他的地位高于我,在他跟前我是不敢吭声的。

  问题:文章中列举了有关“位子”的现象并引用了鲁迅等一些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说明作者怎样的看法呢?

  怎样圈定答题所需的阅读范围呢?

  有些同学盲目地把文段的第一句当做了总起句,那么接下来的分析肯定是错的。其实只要注意文中的那个“但”字,就可以明白文章的重点因这样一个转折而在后面,第一句话不过是一个过渡句,错误就可以避免了。

  从内容方面分析: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指布局谋篇、运用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如文章线索,前后呼应,悬念伏笔,衬托渲染,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等。因此,分析结构布局,可根据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层次的确定、叙述的先后,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文章的线索等。我们也来看一个例子:

  假如只是为当官而谋位,因私欲而攀高,则是另一回事,古人说“宦情冷如冰”。白居易写裴相国的诗说尽了做官的苦处:“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君看裴相国,金紫光照地。心苦头尽白,方年四十四。乃知高盖车,乘者多忧畏。”知名如诸葛武侯,平时虽羽扇纶巾貌似潇洒,实则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他自己也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假如只当一个庸官,就另当别论了。李鸿章说,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便是做官。像这种误国误民之官,不提也罢。也有的人是厌了宦海风波,晋朝时陶渊明算一个,张翰也算一个,他当大司马功曹时,一天见秋风飒飒地刮起来了,忽然想到故乡吴江汤香味荚的莼羹鲈脍,叹道“人生贵适意,安能羁官数千里?”竟命驾回老家去了。这在现在该是“中途离队”的人。

  问题:这段文字作者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乍看这段文字,内容比较散乱。其实只要抓住文段中的几个标志句意轻重程度的短语就可以从容作答了:“则是另一回事”,“就另当别论了”,“这在现在该是‘中途离队’的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有这几句所统领的文字部分决不是本段的重点,于是重点就自然凸现出来了,那就是白居易和诸葛亮两个例子所具有的共同因素。

高考语文应考指导:作文别丢冤枉分

摘自:每日新报

作者:天津南开中学高级教师 韩文霜

  考生在高考时,千万谨慎细心,别丢冤枉分。有人说丢几分不冤枉。别小看这几分,也许就因为这几分——“重点变一般,大本变大专”了。

  许多考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语文中的作文做了全面的复习准备,在文章立意、材料选

择、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充分的训练。但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在高考写作文时,千万别丢冤枉分。

  一、跑题扣分挺冤枉写作很一般的考生如果能得43分,你的作文一跑题,顶多得30分,弄不好只能得二十几分。2002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而个别考生的作文内容却写了“互动”、“真正的情谊”、“知音难觅”等。这些内容显然与“心灵的选择”话题不符,属于跑题作文。我们分析考生之所以写这些内容,是他们不按话题来构思内容、确定文意,而是按引出话题的材料来构思立意,使得文章跑了题。所以在高考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引出话题的材料要读,但不能以此构思文章,要严格按“话题”构思内容,确定文意,要围绕“话题”说话写文章。在考场上,当你的写作提纲拟好后,先别忙着下笔写作文,这时再看看自己文章的内容是否紧紧扣住作文“话题”,所写内容是否在“话题”范围之内。

  二、漏写标题扣分挺冤枉不写标题,按评分规定扣2分。很多考生写作文时有这样的心理:先写正文,等写好正文以后,再根据文章的实际内容定个合适的标题;现在想的标题不美,等正文写成以后,再想个漂亮的标题。出于这些心理,考生往往先写文章,后填标题。多数考生后来填写上标题,可有的考生是顾后(正文)而忘前(标题),有的考生是时间不够用而没来得及写标题。考试时,请考生一要合理使用时间,做到充分有余才好。二要细心检查,留心文章标题。三要给自己提个醒,可以在草稿纸上写几个提醒文字。

  三、字数不足扣分挺冤枉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的文字数量一般是不少于800字,考生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去写作。按评分规定,每少50字扣1分,但又不可以此类推,文字残缺过多,按残篇处理。按残篇扣分往往较多。高考作文残篇的作文很少,字数不足的作文偶有出现。有些考生认为作文内容完整就行,缺少点文字没什么,结果被扣掉1—2分。考生写足800字,不仅仅是文字数量多少的问题,也是文章思想含量大小的问题,命题者规定文字数的下限,是从多方面考虑的,是科学的。考生为了避免文字不足的扣分,必须按文字数量的要求写作(高考试卷上也有文字数量的提示)。

  四、写字潦草出现错别字扣分挺冤枉高考评分规定,又草又乱的文字读不懂时按错字算,每写出3个错别字扣1分。考生在高考时一定要将汉字写规范、工整,不可潦草,不可散乱。将汉字写规范工整,是一个人语文基本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人语文水平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有人要求考生在考试书写上要做到“三清”、“三不”,我认为很有必要重提一下。“三清”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自造字、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四好是法宝:高考作文得高分绝招

摘自:深圳商报

  由于今年中考语文只考作文,今年高考随着第一卷赋分由60分降低到45分,作文的地位更加凸显。平日里写作不太拿手的考生能否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突破?如何争取作文得高分?记者就此采访了去年高考语文状元指导老师、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何群,她给考生们出了几个高招。她指出,一个好标题、一个好开头、一个好结尾、一个好卷面是作文制胜的法宝。

  写作可短时间获突破

  平日里写作不太拿手的考生能否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突破?梁老师认为有可能,关键是同学们要紧紧抓住写作不放,即使在最后一个月,也应该坚持每周写随笔。实在无话可写,可以抄一段美文,揣摩名家的语言,培养语感。去年市语文“状元”黄康湛一开始作文并不出众,他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即使在考试前也坚持抄写泰戈尔、纪伯伦、东山魁夷、余秋雨、张晓风等人的文段,尤其是那些好的比喻句、排比句等,一直坚持到六月底,他自己说这对他取得高考语文科目“状元”帮助很大。

  利用自己擅长的写作方式

  梁老师强调考生在考场上要找准自己落笔的思路,然后选择最佳的最有感情的材料、最有说服力的事实、道理论据,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体现。她说,考场上,你若擅长形象思维,会编故事,你可以以自己的见闻“编”一个美丽的故事展示哲理,写成一篇感人的记叙文;你若属于多情善感之辈,则可以让情感的溪流汩汩地流淌到一个个方格内,以一篇动人心弦的散文去“吸住阅卷者的眼球”;你若长于想象,则可以天马行空、叱咤风云,创作一篇引人入胜的幻想小说或想象作文;你若平时就爱发议论,析事论人一针见血,大可在几十分钟内完成一篇漂亮的议论文或杂文。总之,你必须扬长避短。

  不必书法美,但求文面佳

  众所周知,高考语文试卷有“九十秒钟定生死”之说。这生与死的关键,很大程度上是书写,是文面。这是许多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的痛切之语,肺腑之言!鉴于此,梁老师强调同学们要有危机感,坚决保证文面整洁漂亮。他提出的标准是:不必书法美,但求文面佳。

前120天如何保持好状态?语文天天一剂良药

摘自:新闻晚报

  □育才中学特级教师李强

  所谓“天天语文”,就是经常保持良好的“热身状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有充实的内容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

  “天天语文”可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天天阅读每天阅读一篇经典或精美的现代文

。想一想: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章的内容(包括每一个段落的内容)是什么?文章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文章有哪些值得学习模仿的地方?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有圈圈点点划划,留下你阅读思维的“足迹”。每一次阅读都要有所得,有所积累。那种浏览式的,纯粹只是“看”的阅读,留下的只是肤浅的印象,似乎在“复习语文”,其实作用不大,收效甚微。有了120次的阅读积累,你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有一个可喜的进步。

  天天朗读每天朗读2~4篇(段)文言文。朗读的文言文必须包括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的内容:高中三年六册语文书中的文言文必须读得“烂熟”,其中的名言警句必须熟记(例如《六国论》的中心观点,《师说》的名言等等),其中重要的字词意义必须掌握;高三学年中练习或考试卷中的所有文言文必须读得流畅,其中自己的错误必须清晰(可以备一个“错误一览簿”作必要的记录),看看自己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哪些文言文的语法现象还比较生疏,句子翻译自己常常要犯怎样的“毛病”。在朗读这两类语段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没有“见过面”的文言文语段来朗读,以此“检测”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水平。有了300~400次的朗读,你的文言文语感一定有一个“质”的飞跃。

  天天作文每天在作文方面“动动笔”。根据实践经验,提供这样一些“作文”练习给同学们参考:

  1、为一段文字拟一个题目(可以为自己写过的或同学的文章重新拟题,也可以选择报刊上的某段文字拟题,渐渐摸索一些拟题的规律和方法)。2、为一个观点选择1~3个例证或引证(例证力求精彩、脱俗;引证力求典型、简洁。要积累一定数量的引证材料)。3、对一个观点写一段阐述性的话(语言力求生动、形象)。4、选择一个题目写一个或多个开头和(或)结尾(摸索和掌握多种开头和结尾的方法)。5、对一个故事、社会事件或寓言写一段评论性的话(言简意赅,观点鲜明)。6、为一段较长的文字作概括(可以是一句话的概括,也可以是几句话的概括)。7、找一个中心词,用某种修辞方法写一段话(例如,用比喻和排比为“温馨”写一段话)。8、为一个或多个材料拟一个观点(尽量用一句话表达)。

  “天天语文”该花费多少时间?每天30~60分钟。语文学习是慢工出细活,贵在坚持。切记:高考前120天,天天!

 名师支招高考:语文冲刺复习要追求“高效益”

摘自:中国青年报

  作者:山东省实验中学 孙晓梅

  足球场上,一名队员断球后以敏捷的身姿,以行云流水的盘带,直达禁区,可惜终因临门一脚欠佳,功败垂成。高考复习,现在就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了。这最关键的一脚,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那么,这最后几天的语文冲刺复习如何追求“高效益”?我认为,必须强化两种类型的复习:其一,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其二,梳 理重要考点的解题技巧。

  一、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

  有人认为,语文复习如同大海捞针,难以奏效。其实,某些考点所考查的范围是有限的,只要有针对性地、得法地进行复习,会取得明显的效果。笔者建议最后阶段将基础类和识记类复习的重点落在以下5个方面。

  (一)多音字和字形

  高考有关“字音”和“字形”的试题就占了6分。字音中,注重复习多音字,但不要在声调上花费精力;字形复习,侧重形似字、同音字。这些方面的复习材料,考生都备有,有必要挑出来温习一下,特别是以前考试做错的题目。

  (二)常见虚词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是一大考点。实词和成语的确“浩如烟海”,但常见虚词却是可数的,考生应当多加关注,特别是连词和介词。比如“不管”、“尽管”、“即使”、“虽然”、“和”、“或”、“既”、“以”、“以及”、“除非”、“关于”、“对于”、“抑或”、“无论”等等。

  (三)名句名篇

  不要撒网式的盲目背诵,而要有所选择。选择的范围不妨在以前的基础上再小一些:大纲规定背诵的和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中,常见的、重要的古诗文语句。特别提醒考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

  (四)文言虚词和句式

  “虚词”,指的是《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句式”,指的是那些最常见的固定文言句式,如“若(如、奈)何”、“若(如、奈)……何”、“何(奚、恶、安)以……为”、“何……为”、“何……之有”、“不亦……乎”、“无(毋)乃……乎”、“得无(毋、微)……乎(邪、欤)”、“庶几……乎(与)”、“孰与……”等(去年高考文言翻译题目中涉及的句式是“……之谓也”)。考生有必要结合课文例句,将这些文言虚词和句式的用法牢记心中,便于读懂文言文,也利于做文言翻译试题。

  (五)古诗常见手法

  如“直接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以动写静”等等,考生要把握其内涵、特点和意义,有备无患。

  二、梳理重要考点的解题技巧。

  每一考点,一般都有相应的题型;每一题型,都有相应的设题原则、方法和陷阱———当然也就暗含着某些破解技巧。在最后复习阶段,考生可以对每一考点、每一题型进行解题技巧方面的梳理。例如:

  (一)同义词辨析

  注意通过拆词来辨析词义,如:赞扬=赞叹+表扬,整合=调整+组合。

  (二)语病识别

  要从6种病句类型上去思考。一般来说,高考病句题能涵盖其中的几种病句类型,不可能只考查一种类型。

  (三)仿用句式

  常犯的错误是:句式不符,修辞不符或不当,内容不符,有语病,无视题干的特别要求。

  (四)文言翻译

  翻译文言文要考虑语境,留意语法;一般采用直译,只有在直译无法表达原文意思时才不得已采用意译。

  (五)文学鉴赏

  借助题目与注释答题,因为试题中出现的所有信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从表情达意上解答写作技巧的意义,因为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六)现代文阅读

  1.尽量引述原文。命题者认为,所设问题能在原文找到答案,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和可信度。

  2.适当控制字数。在答案基本确知的情况下点到为止,无需过多的修饰;当答案不太确知时,则可列举较多的可能性,其多余的表述通常不会扣分。

  3.注意分值设计。阅读题的每一分都有明确的指向,因此根据分值能大致确定要点的多少(一般每2分为一个要点)。要点多时应“分条书写”。

  (七)作文

  在“符合题意”上下功夫。应试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考生重视题意。题意的偏离、流失,题意的肤浅解读,都严重影响了作文的分数。所以说,“题意”是应试作文的第一要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何做到“符合题意”甚至“切合题意”呢?那就需要在审题、拟题、扣题和点题等方面苦心经营。

高考备考:语文着“实”练习规避误区

摘自:荆楚在线-楚天都市报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我省将单独命题,命题仍在教育部《考试大纲》基础上进行,在设题和考查方向上与往年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高考语文复习应立足一个“实”字,从字、词、句到阅读、写作,要理清复习头绪和重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查缺补漏。

  掌握题型要求

  一、语言运用题

  1.字、词复习要下功夫

  虽然以考查常用字词为主,但也不要完全放过疑难读音字。如“豢”、“盥”、“霰”等字的读音。字音题要落实三个内容:形近字的读音;多音字的读音;生活中经常误读的字的读音。

  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因字音相同且字形相近而误用的字,如伶牙利(俐———括号内为正确字,下同)齿,冒天下之大不违(韪),通谍(牒)等。

  在对字音、字形进行巩固复习的前提下,还要结合语境,在平时的阅读中有意识地进行“换词”训练。要养成每天记两条成语的好习惯,要把成语的意思记清楚并试着造句。

  2.病句复习六点侧重

  病句的考查向来难度不大,而且这个知识点的训练最易见成效,所以一定要复习好,不能失分。要熟记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字音题、字形题、词语题、病句识别题、默写题等,一般都会考,要确保拿到基础知识分。此外,要熟悉考题框架,熟悉各类题型,消除对试题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

  3.语句连贯训练法

  语言的连贯对于答卷,尤其是在仿写题和作文写作中至关重要。一篇全文顺畅、句间衔接恰当的作文,一般可以拿全分值为10分左右的语言分。确保这一点,意义不言而喻。

  在语言的前后联系与造意训练上,应注意这样几点:(1)上下句要衔接,用语要正确、简明得体;(2)要顾及语句前后的照应;(3)句子的陈述对象要保持相对一致;(4)句式保持协调。而在内容上,要根据提纲围绕统一话题用句,要有较好的表达形式,还要注意句间的情感色彩是否协调。

  二、阅读

  1.现代文要多读

  要想做好现代文阅读题,多读必不可少。不要因为复习时间紧,就停止课外阅读,尤其是情文并茂的千字文,要尽量多读。

  在复习现代散文时,要记住“神不散”的特点,紧紧抓住文章的主题。与现代散文阅读相关联的考题大部分都是主观题,一旦把握了文章主题,很容易得分,所以,只要抓住中心来做题,即使答案不十分精准,也不会偏离太远。

  2.文言文阅读要勤动手

  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多从二十四史中选材,大都是人物传记,有人物、有情节,同学们在复习时应以课本为基础,因为每年高考都考课本中的原话,如去年考到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等就出自课文,应选取一些书本中的经典文言文阅读。

  另外,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实词和《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虚词,一定要逐一归纳,强化记忆。

  3.诗歌鉴赏复习应以《大纲》为主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必须掌握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概念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用哪些词语去表述,都应在复习中弄清楚。另外要读些诗歌鉴赏方面的好文章。《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是两本很有用的书,按照诗歌在内容方面的不同类型(写景诗、怀古诗、送别诗、思乡诗等)分别找几篇鉴赏文章仔细阅读琢磨,看人家是怎样鉴赏的,用哪些词语,如何表述的。经常这样做,鉴赏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名句名篇”的考查范围很小,只要能背熟《教学大纲》规定的10篇古文及30首古诗,就能在高考中将此类题的考分全拿。

  三、作文的语言规范和连贯

  高考作文分值一般高达60分,号称“世界第一大题”,作文完成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分值由基础等级(50分)和发展等级(10分)两部分组成。作文备考要立足基础等级。一篇作文如果能够达到基础等级的要求,就可得接近50分的成绩,阅卷者也会以“材料丰富”、“词语生动”之类的理由给予一定的发展分;反之,一篇作文尽管有达到发展等级的亮点,但由于书写、表达等距离基础要求较远,阅卷者判给的发展分将会很有限。因此,高考作文的策略,应是立足基础求发展。

  要想真正达到基础等级的要求,作文备考中要做的训练内容很多,如:

  规范书写、正确标点练习不少同学书写潦草,卷面乱涂,乱标乱点,用圆点替代句号。这很影响作文成绩,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审题训练符合题意在不设置审题障碍的今天,固然不难做到,但还是要养成好的审题习惯,避免偏离话题。“语言通顺”,看似要求不高,而要做到却要下点功夫。可多用短句,力求简洁,少写长句,避免繁冗。至于“内容充实”,则要求我们在备考时不断增加自己的内存,以满足高考作文的需求。

  现在高考作文题虽没有要求文体,但仍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而且在写作文的时间和卷面要求上,往往不容考生多加斟酌。除了要训练审题能力外,考生还要习惯在

  写作文前,先定好围绕题意的提纲,再在这一基础之上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文写作的速度和卷面的整洁,应做到:系统、准确、灵活、规范四点。

  回避六大误区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应从五个阶段进行:一是知识构建阶段;二是信息关注阶段;三是方法探求阶段;四是能力训练阶段;五是意识培养阶段。在复习过程中,考生有六种易犯的误区,应多加回避:

  1.重做题轻读书

  有不少教师和学生热衷于大搞题海技术,殊不知,题目做多了,势必减少了读书的时间。这样囫囵吞枣,对提高语文能力没有什么大作用。真正有效的复习应该是精练,举一能反三,触类能旁通,宜少忌多,宜精忌滥,宜巧忌偏。

  2.重语基轻作文

  有些同学认为,语文基础知识虽多虽难,但复习起来容易操作,复习效果快而明显,可是作文训练起来就往往不好把握,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使多写几篇,也不一定能提高多少分。因此,即使有时间和精力总愿用在复习语基上,也不愿用在作文上。

  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语基复习固然重要,作文复习也同样重要。我们可以先从《考试大纲》的研究入手,明确作文的要求,再研究近几年高考作文,把握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向,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作文训练,一定能够提高作文水平。

  3.重识记轻阅读

  不少同学认为,识记题有本可依,而阅读题则活得很,非一日之功,考试只好靠运气。于是对阅读这一大块根本不复习,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

  高考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十分重视,分值高,评分要求严格。再者,做阅读题也并非毫无规律。

  4.重理解轻表达

  有相当多的学生以为,主观表达题费力大,收益小,见效慢,练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这样的后果是,高考试卷上的阅读题,学生的答案往往是语言苍白无力,前言不搭后语,语言表达题得分率更是十分低下。因此,复习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表达的训练,多说,多写。

  5.重资料轻教材

  高三复习阶段复习资料肯定少不了。但不少同学错误地认为,反正高考不考书上的,于是就将教材放在一边,一心只读复习资料;不错,当今高考题目大部分来自于课外,结合教材的题目看起来很少,但不等于说教材就没有什么用了。

  认真分析一下高考试题,几乎都可以依靠中学教材的知识来解决。教材提供给我们词语解释和用法、文学和文化常识、写作格式、素材运用等知识和能力。尤其是文言文,试卷上的每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种句式的特点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有相当多的课文中现成的句子直接搬上了试卷。试想,如不熟悉教材,这些题目又怎么能答好呢?

  6.重课内轻课外

  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看看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试题可以说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晴雨表。它不仅仅是考查语文能力,更注重考查考生对生活的评判能力。知识面狭窄、能力匮乏、时代感不强,是根本做不好的。多读读课外书,包括报刊杂志等,多看看电视上的访谈类节目,多写写观察日记,多议议社会热点。如此这般,一定能够拓展视野,启迪心智。

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 观其大略,、通读全文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因此,我们要观其大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 剔肉存骨、优化整合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特别注意某些虚词,如"可能、大概、也许、将会",注意偶然与必然、已然与将然的区别。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常见做法:(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舍偏取正法):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费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法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2)、分层归纳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三、定点扫描,、准备答题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相关链接:高考复习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