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黄州寻访苏轼(人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西安高级中学      郑冰

一、教材依据

本课依托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必修4,进行了新的教材生成,即课外选取了苏轼黄州期间的五首词作《卜算子》《西江月》《临江仙》《满庭芳》《水调歌头》作为教学材料,连同教材中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共同完成对苏轼黄州贬官期间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探究。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旨在将新课程理念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2、设计理念: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将本课设计定位为研究性专题课,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相互合作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借以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成果架设桥梁。

3、教材分析:

教材原有篇目《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集中体现了苏轼豪放词作的风格及其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但是,由于教材篇目所限,学生对于苏轼的创作与思想,认识尚且零散、肤浅,缺乏深入系统的把握。依托教材而发展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可以弥补原有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认识,并成为探究苏轼黄州不同阶段思想变化、心路历程的依据。

4、学情分析:

步入高中阶段,课程的信息容量、思想深度及探索难度都要求较从前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需要对于苏轼作品的教学具有更进一步的梯度。尤其高一学生,刚刚走进高中,刚刚接触新课程改革,要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就必须既抓好切入的契机,找准恰当的角度,又得把握住合适的深度与难度。与此同时,还需要采用与之匹配的教学手段。本课正是在落实新课标教学思想的同时,针对高一学生的学习现状所设计的研究性专题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丰富对于苏轼文学创作、思想变化及其人生态度的认识。

2、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培养他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与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开展研究性学习。

阅读与寻找、收集与整理、表达与交流、评价与总结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把握苏轼黄州期间作品流露的情感态度,了解其心路历程。

2、引导学生在逆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ppt. ,融文字、图片、音频于一炉,充分优化教学效果。

四、教学重点:赏析苏轼黄州期间的作品,了解苏轼的心路历程,把握其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和情感态度。

五、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 用苏轼、余光中的诗歌《自题金山画像》《寻李白》评价苏轼一生,图片《古城黄州》引领课题,教材以外苏轼黄州期间的五首诗词作为鉴赏材料,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的对联作为小结,傅雷语“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及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收束。

课件制作 在上述资源的基础上,以原创为性质,以教学各环节要点为对象,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丰富课堂、优化效果为宗旨,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活动准备 1、分析学情,布置预习,指导学生分组——搜集——整理——讨论等。

2、分析教材,确立课型,设置目标,构建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等。

七、教学过程:

(一)、出示投影,导入课堂:

1、由苏轼的诗歌《自题金山画像》引领, 对他的一生做出概括。

2、由余光中的《寻李白》引领,对苏轼的成就作以评价。

3、黄州与苏轼。

无论失意的一生还是丰盈的一生,我们都不能不提到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黄州,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荒草凄凄、鸦鹊翔集的小地方,然而,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寻访苏轼当年的足迹。

板书:黄州●苏轼

出示投影:

探究要点:赏析苏轼黄州期间的作品,了解苏轼的心路历程,把握他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和情感态度。

(二)、品评作品,解读苏轼:

1、回顾苏轼作品,品评东坡印象。

出示投影: 环节一:作品之“精神气质篇”

精神气质:诗意理想的苏轼,清醒现实的苏轼。

             多愁善感的苏轼,豪迈旷达的苏轼。

2、梳理苏轼人生,探寻心路历程。

出示投影: 环节二:人生之“情感态度篇”

1、明确:初到黄州——苦闷自伤  缥缈孤鸿影(投影)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作品筛选出典型代表并加以解说评点。(《卜算子》《西江月》)

2、明确:黄州中期——平和淡泊  江海度余生(投影)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作品筛选出典型代表并加以解说评点。(《临江仙》《满庭芳》)

3、明确:黄州后期——豪放旷达  烟雨任平生(投影)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作品筛选出典型代表并加以解说评点。(《定风波》《水调歌头》)

4、小结:由初到黄州的“苦闷自伤”,到黄州中期的“平和淡泊”,最后变为“豪迈旷达”,苏轼完成了心灵的蜕变和精神的升华,以超然、淡定、豪迈、放达,给人们展示出一个永远朗笑着吟啸徐行的可敬的东坡居士。

(三)分析比较探究,把握苏轼的旷达。

1、比较李白、杜甫、辛弃疾的人生态度。

2、明确与把握苏轼的旷达。

3、小结: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有一副对联:“荣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这是对苏轼旷达的最好诠释:一种淡泊与悠远,一种豁达与平和,一种洒脱与从容。

(三)、个性解读,思维训练:

1、设问:

在余秋雨眼中,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亲切、最高贵、最有魅力的文人” ,我们前面的研讨印证了这一点。那么,在座的同学是不是都认同他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呢?对苏轼,我们有没有新的、别样的看法?

2、引导学生作逆向思维,以《定风波》为例,说说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3、教师归纳,引入人生观教育。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自己的事,只要热爱生活,一方静夜的星空,也能读出缠绵的诗意。但是,更绚丽的人生则告诉我们: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雷语)

(四)、总结收束,思索感悟。     

结束语:

黄州虽然是这位巨人政治生涯的低谷,却也成为苏轼文学的圣地、东坡精神的丰碑。经历了反思、成熟和超脱三个阶段的变化,在黄州这样一个僻陋贫瘠的寂寞之乡,苏轼抚平了青年时代的激情和傲气,驱散了“乌台诗案”的阴云与瘴气,达到了他做人和为文的最高境界 。

人事代谢,宦海沉浮,苏轼把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上的这座小城,随着滚滚东去的长江之水,发出他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东坡的精神和人格也如滔滔江水在时间的长河中奔腾不息。

让我们随着这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感受来自他的旷达与豪迈,沛然与不朽。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请结合这节课探讨的内容,自选题目,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

参考角度:1、一蓑烟雨任平生——我看苏轼与黄州作品。  2、苏轼的黄州心态之我见。  3、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在黄州

(附)板书设计:    黄州•苏轼

前期——苦闷自伤(缥缈孤鸿影)

中期——平和淡泊(江海寄余生)

后期——豪迈旷达(烟雨任平生)

附件:

课外选编的黄州五年苏轼不同思想阶段的作品

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0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西江月   中秋(1080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3、满庭芳 (1082年)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4、临江仙夜归临皋  (1082年)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5、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084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八、教学反思:

(略)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