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一.说教材 

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都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教学设想及教学目标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能力目标:煅炼学生口述能力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1.撰写人物小传。通过撰写人物小传,学生可以进行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时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朗读想象法。本堂课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再现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使他们活起来。 

三 说教法: 

1. 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学生读课文后再讨论。 

2.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四 说教学程序 

首先让学生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 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 

2. 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 

3.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由学生用“ 从 这一句看出了 ”或“ 这一句表现 这样的句式发言。例如,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看出父亲的虚荣心,他想打肿脸充胖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自己,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步: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 

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质疑法,能过提问,为学生的思维进程铺路搭桥。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 

问题设计二:过去的教参对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概括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要突破这难点,其实也不难,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 

第五步:课外材料键接,联系实际生活。 

材料键接: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阅读这些材料,结合课文用日常生活谈谈你对钱的看法。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并提高学生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第六步: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五 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虚伪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内心 人性弱点 

浑身铜臭味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投影仪打出) 

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惶”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怖,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四)总结、扩展 

1.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2.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双在情理之中。 

参考(1)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能被哥哥“打发”反“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2)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点 

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2.能力训练点 

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习。 

(二)整体感知 

作品中写到了几个各具个性的人物,究竟谁是作品的主人公?本节课可以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来加深对小说体裁特点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不是! 

2.可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课怎么不是主人公呢? 

讨论并归纳: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3.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讨论并归纳:“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4.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塞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四)总结、扩展 

做想像性的口头作文。 

假设破了产,双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五)布置作业 

1.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2.完成课后思考题四、五。 

教案设计示例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 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 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 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 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今天我们共同来 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课文分析 

(1)阅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变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节,考虑课后练习二。 

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很巧妙。请找 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 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进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 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 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 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3.发散训练 

(1)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 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2) 请以《大千世界》为题,以反映当代人际关系为中心,写一篇课外作文。 

探究活动 

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启发:弄清楚两封信的背景,揣摩两封信内容的真伪,分析两封信对于菲利普夫妇及“我”家其他人的影响,分析两封信对于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及在整个故事中的分量。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