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苏教版高三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                                      学案序号:   

题目: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                              使用时间:  月  日

主备人:杨 奇                                           参与人:高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复习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

教学内容:

一、修辞手法

(一)设问示例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二)答题步骤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四)考题直击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解析: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二、描写手法

(一)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二)答题步骤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3.再作用分析

(三)答题范式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四)考题直击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案解析: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三、抒情方式

(一)设问示例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二)答题步骤

1.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2.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三)答题范式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四)考题直击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四、思想感情

(一)设问示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二)答题步骤

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3.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三)答题范式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考题直击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观点品评

(一)设问示例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二)答题步骤

1.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2.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3.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4.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三)答题范式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考题直击

子夜吴歌 • 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案解析: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六、比较鉴赏

(一)设问示例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二)答题步骤

1.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2.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

3.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三)答题范式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四)考题直击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答案解析: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七、意象赏析

(一)设问示例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二)答题步骤

1.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2.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3.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范式

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四)考题直击

鹧鸪天[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解析:诗人用杜鹃的意象, 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 ,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八、意境品味

(一)设问示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

1.解说相关诗句;

2.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3.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范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四)考题直击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九、字词推敲

(一)设问示例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二)答题步骤

1.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3.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三)答题范式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考题直击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和“”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下。

答案解析: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

十、诗眼赏析

(一)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二)答题步骤

1.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

2.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3.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三)答题范式

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考题直击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解析:① “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 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十一、语言风格

(一)设问示例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二)答题步骤

1.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2.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3.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答题范式

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考题直击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解析:《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附:

一、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二、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3.常见的修辞: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等。 

4.常说的表现手法:比兴、象征、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叠词、点化(化用)、互文、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 

5.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6.搞懂常指的“作用”范围: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 

7.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8.体会常常提到的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积极、消极、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拓展迁移     学法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