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题解:

“江南的冬景”中江南所指的是作者故乡所属的江南及浙江一带。(我国季风气候三大季风气候,外加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

作者简介: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抑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 

课文解析:

(具体内容解析省略)

第一, 从找“开始直接写景”的段落入手,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开始直接写景”的段落之前是对比,主体是直接写景,结尾段落行云流水般收束全篇。

第二, 对于对比部分,要找出三组对比:

1、三组对比中有难度的可能是“与北方夏夜的对比”,可引导学生从段落层次入手锁定对象,然后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来。(注意方法的强调)

2、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是第四段落,该段界定它所说的江南的区域(同为江南,闽粤与浙江又不同,可从地理纬度,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入手点拨。粤语广东,闽南话福建东南台)

3、将文中的对比与学生“临猗冬景”中的对比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然后更大程度上感受对比的魅力。文中是横向比,学生的是纵向比(将冬季与其它三个季节进行对比):横向比,结果是更显示了故乡的与众不同,表达了对“故乡的冬天或者说故乡”的喜爱之情;纵向比的结果是更多显示了对临猗“冬天”的喜爱之情。

第三, 景物,全面展开容易陷入狼狈(或者说乏味),所以采取学生推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喜欢的。关键是三处景物:第五、第七、第八段,尤其是五、七段有一定的典型性,又有一定的难度。

第五段:能概括出写:江南的植物;    特点:烧不尽,吹不倒;不感到岁时的肃杀;含蓄的生气(可联系学生的“光秃秃的树木在白雪的覆盖下蓄势待发”)

       第七段:能全面概括这幅画面:微雨寒村景象(冬日农村冬霖景象,可引入“人生四喜诗”解释“冬霖”的“霖”);   指出特点:悠闲

       第八段:多角度引用诗句,写出了江南雪景的美丽,雪趣。(可联系学生学景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等)

       第六、九段同写散步。突出几个关键:特异的恩惠;享受清福;恣意享受,尽情的酣畅淋漓的)

补充资料:

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2、《故都的秋》堪称本文的姊妹篇。我想可能是因为咱们的教材是苏教版的,所以教材选了《江南的冬景》。若是北方人或许更喜欢《故都的秋》。另外我感觉《故都的秋》无论从整体思路还是局部写景内容明确程度来说更条理化,更适合应试的学生借鉴。

3、另外自我感觉:《故都的秋》中第二段的“秋的味,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 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中的加点的字或许可以解释课本文章第四段作者所描述的闽粤的冬季给人的感觉。从《故都的秋》一文看作者似乎是不太欣赏这种“四不像”的季候的,或许嫌它不够味。

4、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 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的粉丝)。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宁静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趣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喜悦 ,也包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 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信口说出 ,自含清新的意味 。三 、四两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 香炉峰下新卜山居 》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背的牢骚不平。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有意无意之间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 雪车 》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 。相比之下 ,眼前这些“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创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 。诗人未必一定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

教学步骤:

准备:1、提前两三天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不限字数的作文:临猗的冬景

         提示:写出景的特点来(当然这个“景”包括的范围很广甚至可以说是场景);小组负责人要明确;最终要学生评出最佳篇目若干。

      2、学生完成之后,老师先收上来浏览,然后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推荐的附上小组的标志,以标志的多少看最优的。

      3、老师根据学生选的情况,从多种角度进行发掘,发掘优秀的篇目,优秀的语段。尽量发现每组同学的闪光点。

预习:1、课文从哪个段落开始直接写江南的冬景?

      2、哪直接写之前就是间接写了,间接写时运用了什么什么手法?(学生提前看过一般能回答出“对比”)要完成的是几组对比,分别是那些?

      3、关于写景的内容,你喜欢哪处景观?最好能做出适当的点评(或者说喜欢的理由)。

具体步骤:

导入:

师:严寒的冬季即将到来,我出资你旅行,你打算去哪?

生:南方

师:哪儿的冬景最美?

生:临猗的(因为上一板块“月是故乡明”中,学生已经回答过“故乡最美”。)

师:自相矛盾!临猗的冬景最美还要花巨资去南方?南方有她独特的美。认为临猗最美是因为?

生:她是我们的故乡。

师:用上一板块标题来说就是:

生:月是故乡明

师生:冬景还是临猗的最美!

师:那咱班某同学会说哪儿的冬景最美(因为该同学是万荣的,他写的冬景题目就是“万荣的冬景”);那郁达夫会说哪儿的冬景最美?(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

过渡:那我们就一同跟上导游郁达夫一同走进江南看看大家梦中的江南到底是什么样的,看看这位大手笔是如何用他的如椽大笔来展示她美丽的故乡的。(积累成语:如椽大笔)

课文进程:

拟定:

1、先找到直接写景的段落,以此为切入点对课文进行层次划分,然后分别从相应的角度、关键点对课文进行分析。

2、小结中突出“对比”这一手法。

3、结合本文结构快速浏览并理出《故都的秋》的结构。

4、作业是借助这两个结构再试着理理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的结构。以期在反复中熟悉理写景文章思路的切入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