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教案之二(语文版高二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汉家寨》教案之二

  一、《汉家寨》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用墨如泼地描写环境,惜墨如金地描写人物——而深刻的主题便蕴含在描写之中,在言外,耐人咀嚼。遗憾的是,却有不少中学生读者对如此美文妄加褒贬。有的说:作者被洗脑了,写出这篇荒诞的作品,用混乱的视象与病态的想象,充斥读者理性的头脑。有的说:景物描写所用篇幅太多了,作者似乎在卖弄自己的文采,故意写得极晦涩。对这篇散文的阅读,将使慧心犹在的学子明白:一篇有诗意的散文,才是上乘的散文;一个品得出诗意的读者,才是有品位的读者。 

  二、这篇散文主题深刻,足以振聋发聩,惊世警人。“坚守”的主题,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于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其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游戏人生”中坚守着作为,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有人在急功近利中坚守着“治本”,有人在“全盘西化”中坚守着民族精华……对这篇散文的学习,将使良心未泯的学子思考与选择正确的“坚守”,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光彩照人。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3、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    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道士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敦煌艺术瑰宝留给世人的历史反思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投影出示:教学目标)(音乐起) 

 二、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é)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 语言特点: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 环境描写: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二)逐层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写走近汉家寨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所见:铁色戈壁  红石焦土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感受:“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教师评析: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创造了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广袤、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为下文作者的反思张本。 

   第二部分: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写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所见:    大漠孤烟: “怅怅”   “异域” 

    景物  黑戈壁:“可怕”      “绝地” 

    破泥屋:“几间” 

    老人:“微微”摇头   不动  “无言”               

人物                                          汉人服饰 

    小女孩:“一动不动” “凝视” 破红花棉袄 

    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环境描写的作用:以一连串的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句勾勒出了汉家寨荒凉、寂寞、古意横生的环境特点。作者用他所擅长的手法,粗线条地勾画出了一幅人迹罕至却又似乎蕴藏着强大生命力的画卷,这是人类精神与大自然的巧妙契合。 

   ▲人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 

   ▲教师评析:万里绝地,几户人家。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第三部分:从“次日下午,……”到结尾。写离开汉家寨后的精神之旅。 

                        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坚守着什么” 

                       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教师评析: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三、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两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第8自然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第2自然段:“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四顾无援。”第2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四、小结 

   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使我们更具有生的价值。 

  五、布置作业 

   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