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人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品味“空中楼阁”的美,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中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设想

以点带面,巧引妙问

教学方法:

1.点拨法 2.问题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朱自清把月下荷塘作为的精神家园,海子把春暖花开的大海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普希金把自由奔放的大海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台湾作家李乐薇把山中小屋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节课我们走进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去看看她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

我空中的楼阁,不是华屋,不是豪堂,也没有着雕栏玉砌,也没有着金碧辉煌,李乐薇曾亲切的称它为“小屋”。他在散文开头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多么亲切!李乐薇将他心中的小屋,他灵魂中永远不变的指向,那个小屋置于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

    教师放背景音乐,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明确:作者好像一个画家,挥动着自己彩色的画笔,以小屋为中心,通过辐射式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视觉上-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空间上-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时间上-白天所见,夜晚所观,尽情地描绘着自己心爱的小屋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些尽了小屋的美,小屋的神韵。

三、审美品味

你觉得这个小屋它究竟美在哪里?提示学生围绕“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三个方面来谈。要求学生围绕课文来谈,用“我认为‘……’这个句子美,因为‘……’得句式来回答。

明确:(一)明快生动、清新淡雅的语言

(1)品味语言的音乐美 

①短句之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

②整句与散句交错运用的参差美  

“山上有了小屋,  ……一点情调。”  

“花好比人的面庞,……在于精神!”  

“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我出外,……山路自动地后退;……”  

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使语言增强了音乐感。  

(2)品味语言的诗意美。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  

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3)品味语言的修辞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出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从“点”“面”上表现出了其形态特征,而尤为精妙的是,它还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

(二)品味语言的画面美

1.山之屋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就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这幅画面是描绘了小屋点缀了寂寞的山,“眉黛”、“痣”、“风帆”、“飞雁”、“色彩”等比喻产生无穷的遐想,整幅画面实际是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使本来静止的大背景中,涂抹上“一点灵动的色彩”,使整幅画面充满“生气”和“情调”。

2.树之屋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绘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作者先把镜头对准小屋,逐渐拉近,置小屋于“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中:小屋在绿树环抱中,显得别致小巧。接着作者把镜头再次拉近,定格于一棵大树与小屋,“细而密”“美而浓”的大树的浓阴使画面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而小屋则如一位绅士或隐士一样,静立于浓阴之下,使这幅风景画更加迷人,更呈风采。

3、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墒;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提示:这是一幅远景的特写镜头。小屋处于树与树之间,妙在其若隐若现上,轻灵而自由。 

4.花之屋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提示:这是一幅庭院风光图,天上白云朵朵,天边晚霞缤纷。天上人间,一个何等自由、舒畅的文人雅士处于其间。 

5.昼之屋

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提示:这是一幅多么静美的画面,整幅画面充满着“柔静”、“宁谧”的氛围。 

6.夜之屋

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提示:这是的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和山上小屋淡淡的影像,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漂渺的背景。这时,白天如眉黛般的青山也隐入了夜幕中,“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的绿树也笼罩在蒙蒙烟雾之中,只有小屋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进入蓬莱仙境,小屋成为远离人间的烟雾蒙蒙、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成为了“雾失楼台”的仙境。

(三)品味本文的情趣美

作者将景物人格化,赋予景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和精神,从而展示作者的志向和情趣。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如:“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在狭小的楼阁中,作者心灵所拥有的,是无限辽阔的自然。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苏轼的诗“挂起西窗浪接天”,曾公亮的诗句“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均属此种空间体验形式。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香。

“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轻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④表达作者一种陶醉于大自然的心情。⑤自然界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足见小屋主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这和苏东坡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有相同之处。

四、主旨探讨

刚才我们走进了李乐薇的心灵世界,品味美,进行了一次美的洗礼。文章开头我们感受到李乐薇的小屋的美,真实而具体,结尾却朦胧而抽象。美丽的小屋在作者的笔下成了空中楼阁。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理解空中楼阁的含义呢?

明确: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实实在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把它称做“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文章最后点题,写“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读到这里,我们会恍然大悟,其实作者所写的小屋是虚构的,只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居所,是作者向往的自由生活所在。

 “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空中楼阁”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山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写的是“主观”的景物,即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因此,描写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说说关于文人墨客想要归隐山野,向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生活的诗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 《陋室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六、结束语

生活在现代化的高节奏中,我们需要一份内心的宁静。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我把这两句话送给同学们“让每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附板书

                语言美    

 托

                           物

我的空中楼阁    画面美     言       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

                           志

                情趣美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