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十字茶场中学 语文组 严景北) 感知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 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 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思路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由古诗导入课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师生共同参与,达到熟悉课文,了解内容的目的。 三、理清脉络,梳理顺序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快速梳理文章脉络,并获得新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赏析文章离不开品析语言,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读激发兴趣,以点拨代替串讲,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输,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以学习说明文为契机,学习创作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决定气候的因素 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②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③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重点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重点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这里”是指上文内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重点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 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要说特别,先说一般: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对,准确!(如果不知,可找几个例句引导)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同学们找得很好,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①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第②句中“春天” “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那么,本文除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普遍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对,生动!(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可通过朗读、换词等方法启发学生)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例析: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八、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对象: 物候(学) 含 义 观 察 成 因 意 义 (物候现象)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语言: 生动性 准确性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