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进而让学生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作者是在一种特定的心境下写下《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作者选取的故都风物自然带有作者心灵的影子,作者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原因何在?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办法1.适当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郁达夫的小说、散文中有或多或少的伤感,甚至带有颓废色彩,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这种伤感除了有个人情感特点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时代在作者心灵打下的烙印。 2.强化朗读,注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鉴赏。 3.有重点地分析一些段意。让学生自由讨论,老师指导点拨。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在讲解完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品的艺术风格后,重点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朗读。大致遵循阅读——分析鉴赏——归纳要点的顺序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阅读、分析鉴赏的作用,在老师的点拨下,归纳文章的重点难点,阅读提纲。 附学生思考题: 1.本文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 2.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 3.能表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它们是分别描写的,还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试举例说明。 4.简述课文的结构,文章是怎样前后呼应的? 第一课时解决1、2题;第2课时解决3、4题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 2.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二、整体感知 1.释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可为: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 2.老师范读 3.释题;简介作者郁达夫及其艺术风格,文章的写作背景。 4.出示学生思考题(见上),请学生思考1、2两题; 5.学生朗读一遍,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在课文中勾勒相关语句。 6.讨论归纳要点(见板书设计) 总结、扩展 把已准备好的峻青《秋色赋》一文发给学生课外阅读,着重体会两篇散文的感情色彩的不同、选取景物的不同、时代背景的不同。 布置作业 从归纳结构的角度写出本文的阅读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找出文章感情基调的关键词语,体味文 章紧扣情感来描写景物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二、整体感知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带文眼性的词,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描绘,作者往往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讨论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出示板书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峻青《秋色赋》和本文在感情色彩、选取景物、时代背景上的不同略作点评。(略) 2.学生朗读全文,老师再次出示思考题,本节课着重分析3、4两题。 3.学生阅读,一边读一边归纳。 4.以老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归纳教学要点。 附思考题3参考答案: 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 举例分析 (1)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2)槐树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景致。 思考题4(答案见板书设计)。 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想北平》,想想两文描写故都 风物,抒发对故都的感想方面的异同。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附:板书设计 ①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1.总起 ②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①清晨所见、牵牛花 ②槐树落蕊 故 记叙 ③秋蝉残声 前 都 2.分写 ④秋雨话秋凉 后 的 ⑤枣树奇景 呼 秋 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 应 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 ①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3.总写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板书二(课堂上完成) 文眼: 清 静 悲凉 牵牛花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疏疏落落的衰草 故 静对着 都 槐花落蕊 “扫街……清闲” 极细微 落寞 风 极柔软 物 秋蝉残声 啼鸣 衰弱 秋雨凉风 都市闲人 息列索落 凉 悠闲缓慢 教学信息反馈: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