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与不痛的秘密》教案2课时(语文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中部  黄自来

教学目标: 

一、学习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了解针刺镇痛知识,感受我国中医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本文使用比喻方法说明事理,结构紧凑的写作特点。 

三、培养学生准确迅速捕捉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本文使用比喻方法说明事理,结构紧凑的写作特点。 

二、培养学生准确迅速捕捉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人类的探索可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外探索,比如自然和宇宙;一个是向内探索,那就是人类自身。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里面有无数人类未知的东西,人类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密的过程。今天我们学习《痛与不痛的秘密》,让韩济生院士带领我们一起来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解开这个秘密的。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人类揭示痛与不痛秘密的过程。课文不但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而且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三、作者简介:

韩济生,男,汉族,浙江萧山人。1928年7月出生。生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从1965年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1972年以来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在国内外杂志及专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中枢神经介质概论》《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生理学多选题汇编》《神经科学纲要》(获原国家教委科技图书特等奖)等著作。1981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晕厥(jué)成瘾(yǐn)灸(jiù)艾脑啡肽(tài) 

羟(qiǎng)色胺乙酰(xiān)胆碱穴(xué)位 

癫痫(xián) 

五、通读全文,捕捉文中关键信息 

1、通读全文,理一理镇痛研究的进程。 

点拨:抓住时间词,注意研究发现和发现的价值。 

明确:时间研究发现发现的价值170年前德国科学家从鸦片中提炼出吗啡。吗啡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但有耐受性和成瘾的缺点。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发现把极少量吗啡注射到家兔的脑子里,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说明吗啡起止痛作用的部位就在脑子很有限的区域。后来发现吗啡的分子结构有左旋、右旋两种结构,只有左旋吗啡有止痛作用,右旋没有。使人们推想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专管止痛。1973年发现“吗啡受体”,并证明人、猴、猫、兔等动物的脑子里都存在“吗啡受体”。说明“吗啡受体”是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动物所共有的一种结构,并使人们推想出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1975年英国科学家找到了存在于动物和人的脑子中,作用与吗啡相似的物质,起名“脑啡肽”。揭开了“痛与不痛的秘密”(人脑中脑啡肽太少,痛觉就特别敏感;反之,痛觉就迟钝)说明:对于发现“脑啡肽”的价值,学生在第3段中找不到,要引导学生从后文寻找。从语言标志上看,第5段开头有“当今国内外对动物和人体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归纳起来,可以初步描绘出这样一个轮廓”这样的话,可见是一个总结段,再与文章题目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能准确并简洁地说出“发现‘脑啡肽 ’”的价值。 

2、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解释中医针刺镇痛的科学原理。 

明确:中医早就知道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疼痛性疾病,甚至可以用针刺麻醉的方法开刀做手术。针刺镇痛的原理之一就是针刺是引起脑啡肽产生和释放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把身体原有的与疼痛作斗争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这也是中国人应该为之骄傲的。) 

六、布置作业

1、巩固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检测提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晕厥(     )     成瘾(     )      针灸(     )     艾脑啡肽(     ) 

羟(      )    色胺乙酰(     )    胆碱穴(   )位 

2、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白字:

马啡    相象     长像    大慨     辩证论治    侧定

答案:马——吗   象——像  像——相  慨——概  辩——辨  侧——测

二、探讨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说明方法 

1、这篇文章介绍了镇痛研究的发展进程,但全文并不是散乱的成果简介,请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研究过程中的每个发现紧密联系起来的? 

明确:作者善于运用过渡句承上启下,比如第2段开头,“科学的道路是曲折的”;第3段开头,“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第4段开头,“发现脑啡肽的消息,在我国医学界引起的兴趣尤其强烈”。这些句子的使用,使得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让读者明确地看到镇痛研究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2、这篇文章说明的是一个医学研究问题,专业性很强,但是普通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难懂,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比如说明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的差别时,写道:“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结构非常相似,就像人照镜子时看到镜中人像和自己一模一样,所差的只是自己的左手成了镜中人的右手。”又比如把“吗啡受体”比喻成一把“镇痛之锁”:“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挂着一把锁,只有左旋吗啡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镇痛之锁’。”还有一处:“惟一的可能性就是,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可以去打开‘吗啡受体’这把锁;而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吗啡只是和它有相似的作用罢了。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我们只能说儿子长得像父亲,很难说父亲长得像儿子,但根据儿子的长相,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他的父亲来。”比喻的运用,使得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抽象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 

三、讨论总结本文的中心主旨:

讨论后明确:

本文通过揭示痛与不痛的秘密,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找寻“吗啡受体”和“脑啡肽”的过程,以及镇痛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广阔的前景。

四、联系课文讨论借鉴文章的写作特色:

讨论后学生自主发言:

1、逐层深入地说明问题。

有现象到实质。从宏观到微观,紧扣“秘密”,逐层剖开,具有很轻的吸引力。

2、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被说明的内容生动、形象而有趣味。

本文适应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实例、打比方、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

五、拓展与应用 

说明:学生分成小组,选定话题,事先准备,做一课时的拓展与应用汇报。 

1、查阅资料,了解吗啡的化学性质以及不正确使用它可能带来的危害,向同学讲解。 

2、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一项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一发现过程的思考和感受。 

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时要有条理;(2)说明的同时要结合具体事例。 

六、学生进行拓展与应用汇报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