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等词语。

2.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4.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情感与价值目标 5.理解散文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文章气势恢弘,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学习本文以朗读一线贯穿,以充分诵读中体会它的情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2.联想想象法。本文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并通过多媒手段的辅助,加深对安塞腰鼓场面的理解,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研讨法。对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的理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扩展理解,如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研讨。

教学准备 1.查“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查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学生主动探究、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成为生命和力量的宣泄。今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二、充分诵读,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勾画疑难字词。

  板书:

  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瞳仁(tónɡ) 恬静(tián) 亢奋(kànɡ)

  羁绊(jī) 冗杂(rǒnɡ) 烧灼(zhuó)

  颤栗(lì) 戛然(jiá) 晦暗(huì)

  蓦然(mò) 磅礴(pánɡ bó)

  2.教师范读后学生自读,体会意蕴与语气节奏。

  诵读提示:鼓声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部分,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中有层次;鼓声落,读书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3.学生集体朗读,揣摩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提示:集体朗读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课文1至4段和28至30段可安排1名语感较好的同学诵读;9、10、11段可由3人分别朗读,前1人的声音还没落,后面1人赶紧跟进;25、26、27段也按9、10、11段的形式处理;13、17、22、24段由男同学齐声读。

  4.请学生分组品读,根据文中描述用“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形式,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教师示例:“源于古老厚实的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填写内容突出安塞腰鼓的地域风情)

  学生思考后精彩发言,教师归结:

  如:豪放的、雄浑的、火烈的、容不得束缚的、使人叹为观止的、激扬而飞动的、痛快了山河的、蓬勃了想象力的、充满激情与力量的、凝聚生命力量的、象征黄土高原人元气与神魂的等。

三、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读,提出疑问,师生合作探究。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一段中排比手法的运用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 了“那么一股劲”?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师生合作探讨,明确:

  (1)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茂腾腾的后生”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2)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激昂的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3)“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4)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6)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2.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1)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板书: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患得患失、苍白憔悴。

  (2)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教师点拨:

  (1)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2)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3.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学生齐读全文,体会文中对腰鼓舞场面的渲染、铺排。

四、课堂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捶起来就( ),( ),(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________;乱蛙一样,是______;火花一样,是______;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将“没命了,发狠了,忘情了”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中括号。

  (2)将“闪射的瞳仁,蹦跳的脚步,飞扬的流苏”按正确的顺序分别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3.模仿下面句子形式造句。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排序是:______。

  ①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②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④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参考答案:

1.(1)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声音突然中止

  2.(1)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 (2)飞扬的流苏 蹦跳的脚步 闪射的瞳仁

  3.这微笔,使冰冷的心立即变得温暖了,使陌生的环境立即变得可爱了,使疲倦的身躯立即变得有活力了。

  4.④①③②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并熟记文中的精彩句段。

  2.把课文第7、18语段改写成诗的形式。

  3.阅读短文《军歌》,回答问题。

军 歌

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熔铸进浑厚、清脆和刚猛;它能打碎有结的灵魂,倾注进风的呼啸、雨的磅礴。它壮丽、威武,使一切缠绵都默然失色。看吧,全体军人整齐划一地站在大操场上进行歌咏比赛。歌声响起了,浩浩荡荡地弥漫。二部、四部轮唱,这边歌声刚落那边又响起,一浪连一浪,形成歌的潮水,歌的海洋。听吧,男兵是低音鼓、中音贝司、浑厚的圆号;女兵是尖厉的长笛、拔高的小号,泼辣剥离而出。这些声音从胸腔喷涌而出,如狂啸的浪涛拍岸,如撼地的雪山轰鸣,唱得彩霞飞舞红旗扬,唱得风吹树叶哗哗响……谁也不会忘记那样的时刻,歌声唤起了激情,它使人思绪迭起、奔驰,心旌飘摇,简直要冲破躯壳的樊篱。 站在队列中,看着指挥员的手臂上下左右舞动,划着歌声的潮水。歌潮一浪接一浪向他涌去,他在奋力地划,拼力地摇,蓦然停止了又骤然而起,溅起浪花,冲腾起潮沫。抛举、跌落、驰骤……啊,心的愉悦在挤撞中膨胀、压缩、发酵、升腾、流淌,心灵每一个孔窍都被它灌满了。那真是情感的极致、境界的极致、生命的极致!犹如书家的狂草、画家的喷彩、诗人的长啸!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磅礴( )( )②心旌飘摇( ) ③骤然而起( )

  ④发酵( ) ⑤流淌( ) ⑥长啸( )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黯然失色: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②樊篱:

  (3)简要概括什么是军歌?军歌的特点是什么?

  (4)本文较多运用比喻修辞,从文中找一个比喻句说说运用比喻的好处。

  (5)你听过军歌吗?写下你听军歌的感受。(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3.(1)①pánɡ bó ②jīnɡ ③zhòu ④jiào ⑤tǎnɡ  ⑥xiào

  (2)①暗淡没有光彩。②对事物的限制。

  (3)军歌是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特点是浑厚、清脆、刚猛、壮丽、威武。

  (4)男兵是低音豉、中音贝司、浑厚的圆号。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男兵歌声低沉、浑厚有力的特点。

  (5)军歌给人以力量,令人振奋,听军歌,你的步伐会迈得更坚定,你的双臂会摆得更有力,你会拥有更强的自信心。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美点,体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畅谈家乡的民间艺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一、检查作业

  1.小组内互查自改,教师鼓励性评点。

  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二、赏析课文美点,体会神韵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文中的排比运用在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很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文中常常与排比结合使用。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请学生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的热情奔放。

  “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3)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三、说话延伸

  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并且与各地的历史人文结合,形成独特魅力。请学生畅谈流传在家乡有特色、有影响的民间艺术。条件许可的,可进行丰富多彩的表演。

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通篇贯注一个“情”字,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

五、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1~12文段,回答问题。

板书: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一开始写腰鼓表演前的“静”,用了哪些景物作衬托?

  3.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4.“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

  5.“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

7.“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部分内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8.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参考答案:

1.突出后生的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憾人的力量。

  2.高粱地、风吹高粱叶子、呆呆的腰鼓。

  3.动静相衬,更衬出飒爽英姿,人与鼓的沉静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4.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5.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动的急转。

  6.①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 

  ②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7.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

8.前: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安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后:意思是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六、布置作业

  阅读忆明珠的《说到音乐》,回答问题。

说到音乐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不过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可以听得进去的,而且,很喜欢。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的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就是我生命中所固有的。如听瞎子阿炳的琴音,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己地泪流满面。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多余的。在阿炳的乐曲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①。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能了②,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生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

  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杀上疆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不会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最后的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少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的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为什么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这样快,忘得这样干净呢?

  ……

  我在想,在今天,在抗日救亡运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也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

  1.第一段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

  2.给第一段中两个加粗的“了”字分别注上拼音。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3.解释第二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贪夫廉,懦夫立”。

  4.细读原文,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概括:“信天游”具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抗日歌曲”具有激昂、催人奋进的旋律。“江南丝竹”具有什么样的旋律?请你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5.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个字以内。

(简评思想内容)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节选自《爱江山更爱美人》)

  (简评语言特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节选自《真心英雄》)

  6.作者在谈到当今音乐的现状后,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请简述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

参考答案: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或“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了”le;“了”liǎo。

  3.使贪婪的人廉洁自律,使懦弱的人自强不息。

  4.“江南丝竹”具有婉转悠扬,令人陶醉的旋律。

  5.消极颓废,不思进取。一语双关,比喻贴切。

  6.无论同意作者的观点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教学反思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