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史铁生照片及地坛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三、指导自读: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五、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 :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 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六、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七、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