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人教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3、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 

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 

学生可能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二、 教师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 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四、释题 

请你谈谈作者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而用文中之标题的好处?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五、分析课文。 

    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明确: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明确: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说明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六、布置作业: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板书设计

(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 

1、荔枝的果 

① 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 荔枝外壳构造;B 荔枝外壳的颜色;C 荔枝的形状;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 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 荔枝的壳膜;B 荔枝的果肉;C 荔枝的贮藏;D 荔枝的果核 

2、荔枝的花(10)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 

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二、学习新知 

(一)精读课文,聚焦说明方法 

提问: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师生共同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分析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绎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干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 

a、自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引用白居易的“一日面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5、作比较: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 

6、分类别:  “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7、下定义: 

“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作用:准确、科学……)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1、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举例说明这些例子有现实的,如“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来自调查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也有来自古籍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 

    数字说明有时用确实的数字,如“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有时用估计数字,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的印象。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2、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除了注意介绍知识的科学性外,还使用了不少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文章的文艺性和形象性。尤其是有二十多处引用了古代诗文,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十分吸引人。前半篇以白居易《荔枝图序》为线索,对荔枝果实逐层说明。其间又引“飞焰欲横天”(郭明章《荔枝》)、“红云几万重”(邓肃《看荔枝》)等诗句描写荔枝的颜色;引“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徐《咏荔枝膜》)诗句表现荔枝的膜,更加收到良好的效果。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一方面印证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同时揭露封建帝王、王妃的奢侈生活,增强了思想性。引用的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增强了阅读兴趣,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三、小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四、作业: 

   请利用下面的资料,运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说明方法,起个好题目,写一段富有文学情趣的介绍石榴的说明文字。然后读一读,同学间交流评价。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岛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事类合聚》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