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六)总结(人教版高三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总结 手机版 | ||||
一、《考试大纲》要求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 1、形象 2、语言 3、表达技巧 4、评价 三、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1、读懂原诗是基础,即弄清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读懂题目是关键,即弄清题目要求我们鉴赏诗歌的哪个方面。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还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3、组织答案是关键,一定要做到“问什么就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应做到简洁而全面。 4、检查书写是保障,是否答非所问,是否全面无遗漏,是否有语病,是否书写工整,是否符合字数要求。 四、总结 1、丰富鉴赏知识的储备库 2、一个思路(读诗) 语言——形象——意境——主旨(情感) 3、一个原则(答题) 从原作中找依据 附录 1、诗歌内容分类 2、常见意象举例 3、语言风格举例 4、表达技巧举例 5、答题范式举例 表 达 技 巧 术 语 举 例 1、正面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侧面描写: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间接描写为虚 虚实结合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4、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点面结合:诗人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写主体物(点),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面),烘云托月,使主体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例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诗人写景常涉及到声音和颜色,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色。例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7、白描: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如:马致远《秋思》 田家(聂夷中)父耕原上草,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8、工笔:工笔即细节描写。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0、间接抒情: 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以乐景写乐情: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 以哀景写哀情: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以乐景写哀情: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以哀景写乐情:《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Ⅱ、移情于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Ⅲ、托物言志----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于咏物诗。如于谦《石灰吟》,P149李商隐《流莺》 Ⅳ、用典抒情----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Ⅴ、借古讽今---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1、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两类。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12、烘托:烘托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3、映衬: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 14、对比: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5、象征:借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表现手法叫象征。 如“岁寒三友”的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竹象征正直不折的气节,梅象征坚强不屈的意志。菊象征不畏风霜,杏象征幸福,桃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荷花象征清白,折桂象征荣耀,桃李代表门生,垂柳表示依恋。 16、用典: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暗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正用典故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4)反用典故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17、铺垫:郎士元《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18、照应: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19、渲染:诗歌中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0、抑扬: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1、比兴手法: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2、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另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曲笔逆笔,等等;常见的结构技巧还有起承转合、画龙点睛、开门见山,抑扬手法有时也可看作结构技巧。 古诗鉴赏题的几种答题范式 一 、分析形象型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二)解题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三)行话术语:不慕权贵 豪放洒脱 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 忧国伤时 寄情山水 热爱自然 归隐田园 闲适恬淡 乐观开朗 积极向上 怀才不遇 仕途失意 壮志难酬 孤独寂寞 抑郁不得志 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 送别友人 思念故乡 誓死抗敌 保家卫国 反对征伐 厌恶战争 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 (四)答题范式:明特征(用二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述内容(扣与形象有关的诗句分析)+析感情(形象在诗中流露的感情) (五)示例:见《高考语文核按钮》156页萧立之《第四桥》 二、 分析意境型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二)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四)行话术语:雄浑开阔 雄奇瑰丽 恢弘高远 浩瀚辽阔 博大新奇 深邃奇崛 朦胧渺远 空灵高远 空濛迷茫 苍凉悲壮 优美迷人 清新明丽 清净幽远 宁静恬淡 清净悠闲 冷森幽僻 凄清冷落 (五)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六)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答题示例(1)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示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第12题) 《春行即景》(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三、 分析技巧型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2、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5)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3、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喻 (2)拟人 (3)夸张 (4)设问 (5)反问 (6)反语 (7)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8)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五)答题示例(1)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示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四、 分析语言型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二)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行话术语: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 平淡无奇 华美绚丽 典雅工丽 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 风趣幽默 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 笔调婉约 简练洗练 行云流水 生动形象 沉郁顿挫 (三)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答题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示例(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三检)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答: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五、 炼字型 (一)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答题示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示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六、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一)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二)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三)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四)答题范式: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五)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七、 观点不同型 (一)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二)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三)答题范式:明观点(确立一个最佳观点)+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四)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以上七种答题范式只是一种模板,它可以使广大考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指向,至于在这个框架内具体填写什么内容,还需要广大的考生对全诗作悉心的品味和揣摩。只有将“正确指向”和“准确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抢占古诗词鉴赏的制高点。 附:诗歌鉴赏的行话术语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明暗结合 正侧结合 粗笔勾勒 白描工笔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 3、表现手法:赋、比、兴 抑扬变化 铺陈描写 象征 衬托 对比 想象 联想 照应 渲染 铺垫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 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 5、思想感情:迷恋 忧愁 惆怅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恬淡 闲适 欢乐 仰慕 激愤 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 6、作用: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 画龙点睛 以小见大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