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苏教版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www.sujiaoban.com]师:你们喜欢听谁的歌? …… 生:刀郎。 师:你是实力派的!我也喜欢刀郎的歌。(板书:刀郎) 师:说起刀郎,我总忍不住要发笑。因为刀郎这个名字和一种昆虫关系很近。 生:什么昆虫? 师:刀螂呗!(给“郎”加“虫”旁。) 师:有谁知道“刀螂”? …… 师:“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生:(读完课文) 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阅读教学应从“悦读”始。有“刀郎”而“刀螂”而“螳螂”,激活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在导入新课后,陈老师又从文体和文题入手来完成整体感知,真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样设计,学生就有一个清晰的读书思路,便于在大块时间内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 生:课文主要讲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可他固执不听,并且说,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他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说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这样,同位之间互相说说。 生:(同桌互说) 师: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说? 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说得不错,比刚才又精炼了。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 生:主要讲了吴王和少年。 师:那能不能把刚才的内容再“减肥”?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要去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让他打消了攻打的念头。 师:双“瘦”了一大圈,还能再“瘦”一点吗? 生:(无语) 师:想一想,吴王和少年,主要又写谁? 生:主要写少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题目是“螳螂捕蝉”,而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也是因为少年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所以说主要写少年。 师:有道理。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因为从课文的第二节开始,一起到最后,课文里都写了少年的事,写少年最多。 师:会看书。从字数上也能看出来,有道理。那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陈老师没有包办,而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把书读薄”,学生的概括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且渗透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读书方法。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显示了教师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艺术!】 师:智劝!这个词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并说出理由来。这一遍我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 生:(读)“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 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 师:说得好!一个是为国分忧!一个是勇气可嘉! 生:读“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 生: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掌声响起。) 师:你有理有据,连用三个“说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雄辩家的魅力! 师: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 生:这位少年很聪明。 生:他很爱动脑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师:前面已有同学说这叫什么劝? 生:智劝。 师: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妙劝。 生:巧劝。 师:能用四个字说吗? 生:拐弯抹角的劝。 生:旁敲侧击地劝。 师: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足智多谋的人。 生:有勇有谋的人。 生:有胆有识的人。 生:胆识过人的人。 生:机智勇敢的人。 【教师以“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从这个教学片断还可以看出,陈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达,是一种深刻的阅读体验。教学《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就要学习少年的言语智慧。现在的阅读教学不知怎么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应该说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取向之一。而目前的状况是“读、写”有余,而“听、说”不足。不知你注意了没有,现在就是六年级的学生你让他说一句话,或是概括一段话的意思,或是就一段话谈感受等等,学生的言语表达就很成问题,要么语义模糊,要么用词不当,要么表达不完整等。而陈老师就有敏锐的语文意识,结合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能言善辩”,这是非常有眼光的!】 生:(读)“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这叫“不露声色”,沉住气! 生:我觉得他很有计谋,很有方法。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掌声) 【有句俗语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看来只要教师愿意领学生走进课文,学生还是有能力“修炼”的。以上片断就已证明了这一点。阅读是主体意识下的生命体验活动。在陈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如花绽放!在学生的感悟、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好像课堂中连接着无数根“磁力线”,构成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动人情景。】 师: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要不慌不忙地读。 生:要很沉住气地读。 生:要不紧不慢地读。 师:就按自己的体会,好好说说这段话。 生:(自由练读。)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只有理解了文字间的感情,朗读时才会赋予文字以感情。这种朗读效果远比告诉学生何时读快些,何时读慢些要好得多。陈老师就深谙这一点,真情随读而生,水到渠成。】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合作,把这段话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分配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 师:不看书,能表演出来吗?谁愿意自告奋勇当吴王?少年? (有两生在掌声中上台。) 师:(拿起一顶官帽,给“吴王”戴上。)您是吴王,官帽戴上。开始吧。(众笑。) (学生绘声绘色,表演较成功。) 师:掌声欢送“吴王”和“少年”回座!你们俩做好思想准备啊,说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导演要来请你们拍电影呢!好,继续交流前面的问题。(众笑。) 【有效的、有情有趣的阅读活动是学生的阅读心境与文本语境之间的协调、同化和顺应。因此,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注意活化教材,调制好教材与学生的“相似关系”,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经过教师的选择、转化,静止的语言文字才能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相似,或者孩子向往的情景,情趣就来了。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注意儿童化,调制好学习方式与孩子的“相似关系”。上述教学就是通过“表演”将教学内容“还原”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学生是在学习着,也是在游戏着,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师:你怎么理解“不堪设想”的? 生:不知道会怎么样。 师:可以这样理解。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能够想像得到。 师:对!单看这个“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能。 师:对!能,能够。还能怎么讲? 生:可,可以。 师:非常正确!可以,能够就是“堪”的意思。那“后果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预料。 生:后果不能够想像。 生:后果无法想像。 师:如果吴王真的攻打楚国,这不堪设想的后果是怎样的? 生:其他诸侯国会乘着吴国的兵力不足,对他们偷袭,可能吴国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吴国四面都是敌人,弄到灭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会亡国,吴国肯定会大伤元气了。 师:是啊!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无寸铁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无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怜的儿童和老人。 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书:不战。)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生:我们要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 生:我们要学习少年的遇事冷静,善于思考。 生: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生:我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 生:从“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 生:一门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身后隐伏着的危险,是很愚蠢的!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不难看出,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已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师: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老师还有个问题? 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师:(待学生讨论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 生:各位爱卿,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么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大王英明!(掌声,笑声。) 师:这位吴王把改变决定的过程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书上的许多词语,还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来!掌声欢迎第二位吴王闪亮登场! 生: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国,扩大我国疆土,并对你们下了死命令。 【总评】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1)以简洁的线条拉动了丰富的信息。教者没有沿着课文内容一路讲下去,而是抓住课文重点,设计了三个大的问题,留出大块的时间围绕这三个问题品读课文,训练读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线条流畅、行如流水。在粗线条勾勒课堂结构的同时,不忘在课文的细节处细细描绘,使学生既积累了语文知识,又经历了学习语文的过程,为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始终是引路人的角色,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层层深入、欲罢不能。(2)以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体验成为常态,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学生都是在较大的自主空间内完成任务的。学生的思想自由而不散漫,时间自由而不无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发挥集体智慧,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良性竞争。从而培养了彼此的合作意识。整堂课,学生没有接受别人的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扎扎实实地探究文本,积累知识,丰富情感,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意识。从师生精彩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激动的。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