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一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7段。 一、激趣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二、合作、探究 排除法解题思路: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1.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 B、送去主义 C、听凭送来 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4: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6: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 “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7: “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 “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8:模仿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9: 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8——10段。 二、合作、探究 1: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8——9段论证怎样“拿来”。 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②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6: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7: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 ▲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8: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②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