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理(苏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张若虚,扬州人。他是唐代有名的“吴中四士”之一。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张若虚,人如其名,当真是“深藏若虚”。记得周国平说过:“诗人与哲学家是相通的。”这句话在张若虚身上得到了验证。清末王闿运评价他的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横绝篇,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春江花月夜》乃乐府旧题,原先几首以此题所作之诗,或显格局狭小,或脂粉气味浓重。到张若虚手中,这首诗突放异彩。诗人把春、江、花、月、夜这五种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巧妙地结合起来,浑然天成。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超过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情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妙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了一种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的邈远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隐藏在这迷离的艺术氛围中,整首诗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又迷茫的月色之中。那样温情、那样柔和、那样静谧。歌咏志,诗咏言。诗人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这醉人的春江花月夜之中,顺着微风,穿越时光隧道与我们交流,带领我们去探索那片朦胧之中美的真谛。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每一个字都蕴涵着美的遐想,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美的体味。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都被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成了一幅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向我们传递的是春的脉脉温情。“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展示的是江的雄伟壮美。“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显出的是花朵的娇美动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寄托的是月下的一片相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感受的是夜的静谧与期待。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动人的春江花月夜之中呢!

全篇向我们展示了春的温情、江的奔放、花的娇美、月的朦胧、夜的静谧。

开头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又两现“海”。它们交错复叠,把人引进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

综观全文,“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在全诗中,诗情随着月的升落而起伏曲折。这一轮明月,在全诗中构成了四种不同的景色。月亮由海面上升起,“滟滟随波千万里”,转眼之间它照遍了春江,照遍了芳甸花林,也照在芳洲白沙之上。漫天白茫茫的如霜似霞,尽是月的光华。这是初月。紧接着是“皎皎空中孤月轮”,它挂在高空,若即若离。再后,是西斜的月,它逐渐变得暗淡,逐渐隐藏在海的晨雾的迷茫之中了。最后是落月,是带着无限感情把它的余辉散落在所有的江树之上的落月。

“春江潮水连海平”,春潮高涨,江海不分,水天一色,让人不禁联想起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奔放。“海上明月共潮生”,一个“生”字赋予了它以生命,体现了生命的意识。融抒情于其中,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月照花林皆似霰”,花朵上笼罩着一层月的华光,有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真是月也朦胧,花也朦胧。“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流霜”二字刻画出了月光的流动的质感,给月光以动态的描摹。沙洲上,白沙与月色融成一片,分不清哪是白沙哪是银月了。

清澈明净的环境,怎能不使人思绪万千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的,而对月的人却是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其中体现了诗人的宇宙意识。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的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之水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样的探索,古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是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长江送走的岂止是流水?那东逝的一江春水带走的是诗人心中的几许悠闲吧?月光你也是在等什么人吗?却好像要等的人并没有来。江水滔滔流去,也把此时此情此景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流水无情,人间有情,诗人便把这前半篇的自然景色转化到了人生境遇上去,巧妙地引出了下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由“白云一片去悠悠”的仰视转为“青枫浦上不胜愁”的俯视。“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着“扁舟子”的行踪不定。“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哪是“月徘徊”啊?分明是人因愁而徘徊。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为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也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忧。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顾影自怜、自怜自艾,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其。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劳!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此时的“闲”是“悠闲”吗?显然并非如此,而是因无人欣赏而闲置在那儿。“春半”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季节上春已过半,又指时间上思妇的青春年华已不再。试问一个女子一生之中能有几个春天呢?江水带着春光就这样逝去了,落月也要西沉了,渐渐地沉浸在那朦胧的海雾之中了。“碣石潇湘无限路”,而思妇和游子仍两地相隔,道路茫茫。可是心的距离是无限的,虽然相隔两地,但是他们的心是相通的。不知道趁着月落之前有几人归来。你将会是其中的一个吗?满江满树摇动着落月的光影,我仍在这儿等着你回来。

难怪闻一多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诗人把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渲染得空灵而又朦胧,把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情怀抒写得深挚而缠绵。对人生、宇宙奥秘的思索表达得深邃而邈远。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表现出一种纯洁的爱情,美好的憧憬以及朴素的哲理思考。

                                            仪征市精诚中学    刘佳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