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二、学习重点

1.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2.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三、学法指导

要先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可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文,回答问题:

    1.查资料了解中山陵及孙中山生平和思想。

2.介绍作者

3.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给加横线字注音

      麓  莽   灵柩   竣工   深邃   牌坊   琉璃    门楣   趺   参错

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研讨

(一)导入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板书课题。)

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4.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六、延伸拓展

(一)

    “我心目中的          ”设计比赛。 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二)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     ]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    ]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    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4分)

近义词:(      )—(       )     (       )—(      )

反义词:(      )—(       )     (       )—(      )

2.在文中[    ]内填上适当的标点(2分)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4分)

                                                                         

                                                                         

4.在这段文字中,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2分)

                                                                         

5.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2分)

(1)                                                                    

(2)                                                                    

6.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7.结合你自己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加点的词语如何理解?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