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说课稿:春、夏感、秋天、古代诗歌四首、感受自然(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说课稿 手机版


 官庄民族中学     林珍

一、说教材

1、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以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教材

《春》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朱自清的《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把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夏感》是新选入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它替换了原来的《山中访友》,整个单元便有了多彩的四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编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四季之美吧。梁衡的《夏感》围绕第一句从夏天到来的气象、夏天来到大地上呈现金黄的色彩、夏天来到了人们中三方面来赞美夏的旺盛生命力、赞美劳动,首尾呼应。有人评价《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那是采天地之大美而凝结的精灵。

《秋天》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古代诗歌四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五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感受自然》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意义重大。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与同学实现了合作。在这种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3、  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诗文。 

2.学会抓住季节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 四季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4.体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质疑法、诵读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理请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4.注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2、听、说、读、写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习惯养成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通过老师检查预习,课堂提问,检查作业,督促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重点。现在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文举例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列表如下:

教法 教学内容 课文举例 教学目标

激趣法

导入新课 1、《春》填充诗歌导入( )游芳草地,( )赏绿荷池,( )饮黄花酒,( )吟白雪诗。2、《济南的冬天》欣赏济南风光图片营造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好学、乐学

习惯养成法

检查预习情况 1、预习作业完成情况2、各课生字词的音义3、诗歌的背诵的情况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朗读法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美的语言及写景的精妙 1、《春》中对草、花、风、雨的描述2、《济南的冬天》中对薄雪覆盖下小山的描写 读文以感知内容,培养学生语言的审美、感受能力,得到美的熏陶感染

品读法 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 体会诗人的情怀,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诗情美,赏析诗意美。

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讨论法 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开放性的问题 《春》的语言赏析、《济南的冬天》修辞手法的运用 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培养阅读个性

拓展法 生活中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 仿照描写景物,积累有关《春,夏、秋、冬》的诗词 关注积累生活拓展迁移知识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而且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朗读领会作者的感情。 

2、学法指导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预习法、独立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1)预习法:通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作好准备。

(2)独立思维法,让学生自主思考,多思,善思,才能提高其思维能力,拓展其思维的空间。

   (3)听读感悟法,通过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及欣赏美景画面,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其感悟、理解能力。

(4)反馈练习法,通过适当的练习,能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也能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单元安排 

《春》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安排三课时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

《夏感》教学设计:梁衡先生认为散文之美可分三个层次,叙述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在他的所有散文中都可以领略到这三个层次的美。新课标提出:“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想把欣赏散文中的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作为学习这篇散文的最高目标,但又考虑到作为刚迈进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他们的生活大多数在学习重压下,很少为一轮红日惊叹,为一片落叶感慨,大自然的美于他们是熟视无睹,这种生活经验的缺失,很难让他们在读这篇文章时发出感叹:“写得真美。”加上十四五岁的年龄,没有更多的生活阅历,让他们去理解蕴含在散文中的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我把领略散文中的描写美作为学习这篇散文的最低目标。二课时完成

《秋天》是自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我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三是背诵诗歌。分着教合着比,用三个课时。

《感受自然》活动目标 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抓住景物特征,学会观察,通过联想、想象,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 情感态度培养:关爱亲近自然。 2、 思维能力培养: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 3、 语文能力培养:说真话、诉真情。 课时安排3课时(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讲评。)

2、我以《秋天》为例说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教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四)写秋(15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背诵《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布置作业:①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我摈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大语文”的氛围。 

五:板书设计

11、春

朱自清

盼春: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绘春 :诗情画意:春草、花、风、雨、人迎春

颂春:比喻收束:新、美、力 

  

12、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对比)

 山: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 温暖、清亮、透明 

13、夏感 

             梁衡

景 : 气势磅礴、色彩金黄   

赞美     情 : 紧张、 热烈、 急促   

                  人 : 勤劳、 忙碌          

                   

14、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露珠、稻香、瓜果)

         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    (冷雾、白霜)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少女思恋图  (蟋蟀、溪水、牛背笛声)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