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四)(二)(人教版高三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5.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6重庆)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答: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8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7.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08四川)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                                                                              

                                                                                    

8.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08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06北京)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7江苏)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11.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  鸪  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1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                                                                              

                                                                               

 第四课时参考答案

1.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应抓住意象特征,分析创设的意境氛围。注意要求是“简要分析”。

2.(6分)(1)(2分)燕子 兴亡

解析:本题为同旨诗词曲对照理解题。涉及对典故的判断和理解。刘诗“旧时王谢堂前燕”;吴词“堂前燕子”;赵曲的题目《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以“王谢堂前燕”的典故表达家国兴亡之慨。

(2)(4分)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语言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从题干出发,需作对比概括。

3.(8分)、(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解析:此题对于有诗歌知识储备的考生来说不难,抓住两诗关键便可解答。《华清宫》注意所写环境的不同:四郊飞雪云际灰暗;宫中绿树掩映,无人知寒。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过华清宫》注意所写时间不同;昔日君王游乐,不理朝政,今朝宫殿已无人迹,唯有杂树丛生,显然今昔对比。结合诗句答出表现手法,并做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意思答对即可,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华清宫》这首诗通过宫内宫外环境的对比,以及“无人知道外边寒”饱含着作者对统治阶级的批判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怜惜同情。《过华清宫》是咏史怀古之作,通过对昔日统治阶级尽情享乐,荒淫误国而抒发感慨。考生答题方向准确,即酌情给分。

4.(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1)前二句描写表明是有月光的晚上,又有东风;花儿也能“睡”,当然是拟人手法。(2)要分析感情,《海棠》要抓住“恐”“红妆”;《惜牡丹花》要抓住“惆怅”“唯”“衰”这些关键词。

《海棠》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样的: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凋谢,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惜牡丹花》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5.(1)答案:“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解析:“造物”指天;“觉春生”,感到春意发生了;“安排著”,已经准备好了。苍天有情,表现在天虽不语,却能感觉到春意发生了,殷勤地安排四时季节,生成万物。

(2)答案: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析:张维屏的诗较多地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抵制外侮的新主题和反帝爱国的新感情,是近代诗歌的先驱。这首诗以“新雷”为题,借自然界的冬去春来,比喻社会变革,表现作者对于新世纪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信心。

龚自珍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写离别京都的心情,以落花为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京都的依恋和对国事的关切。

6.答案:(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②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7.答案:(1)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曲,这首曲子并不难懂,而且两个题目都比较简单,只要能正确理解此曲并不难作答。

8. 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等;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无论哪个题,了解所写的意境是前提。纵眺万里长江,横望淮南远山,故能放眼“万里”,远山才看似“数点”。紧扣秋景,才有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秋山苍翠,青如靛蓝。一、二句写江写山,从大处着眼,远处落笔,着重勾勒雄伟辽阔,是静。三、四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惟其轻灵,故疾飞如箭。庐山巍峨高耸,故山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惟因陡峭,故飞如闪电。三、四两句写帆写泉,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侧重描绘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五、六两句写云气漂浮,旋又凝聚渐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是暗。晚霞在天边,初月从地平线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一个“学”字使得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

9.答案:(1)DE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解读本诗主要抓住陶诗的特点及一贯的思想主题,本诗也不例外。它主要描写了田居生活的乐趣,因此选项中的相思主题与原诗相去甚远。结合具体诗句,明了思想感情,那么这里的乐趣就不难表达出来了。

10.(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林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解析:第一小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小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运用“送人”这个题目所隐含的深意,必须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归纳出答案。

11. (1)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和无奈。解析:抓住句中“家”“相望”“天涯”等词语以及全词作者抒发的情感。

(2)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解析:注意下句“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表达了作者强烈盼望归家的情感,不难看出归与不归的反衬。

(3)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解析:注意“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等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和语言风格。

12.(1)答案:流水、白云。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可将诗歌中的意象一一勾画出来,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判断。

(2)答案:①点明渔夫(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夫(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诗歌注释所给内容,鹦鹉洲是“渔夫居处的代称”,“渔夫”这一意象在诗歌中一直都有隐逸的内涵,再结合全诗内容,不难得出结论。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