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2、阅读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可查阅工具书)

 蜈蚣(   )(   )  伶仃(    )(   )    憔悴(  )(  )     诀(  )别 

点缀(  )       嫌(  )恶        瑟(  )缩             苦心孤诣(  )  

虐(  )杀       堕(  )下去       宽恕(  )

2.形近字注音:

 

嫌  嫌恶 (  )     怒  愤怒 (  )    堕 堕落 (  )

赚  赚钱 (  )     恕  宽恕 (  )    坠 下坠 (  )

诀  诀别 (  )

决  决定 (  )  

抉  抉择 (  )

3.多音字注音:

 

      凶恶 (  )

恶   恶心 (  )

      嫌恶 (  )

 

     什物 (  )               劳模 (  )

什                      模 

     什么  (  )              模样 (  )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丫叉——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嫌恶——

    缠绕——

    笑柄——

    惊惶——

 恍然大悟——

 

瑟缩——

 虐杀——

    瘦得不堪——

 苦心孤诣——

 

5、查阅资料,了解 鲁迅及本文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其中小说集两部:《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

6、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三月三》,由歌曲导入新课。 一曲《三月三》把我们带到了美好的童年,在座的许多同学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吧,或许都从中感受到了那份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那份快乐呢?课下我们阅读了《风筝》这篇课文,文中的作者有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学习:

1 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情况。

3、认真朗读课文2 — 3遍,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试说一下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事情发生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

(3)学生思考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内容 人物 情感 描写人物方法

小时侯 对于放风筝 “我”

小兄弟

撕毁风筝 “我”

小兄弟

二十多年后 读儿童教育书 “我”

想补过 “我”

小兄弟

(4) 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第3、4自然段,积累生动的词句和优美的语句,并以“我喜欢……,是因为……”写出一句话。 

三、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1)运用动作、神态刻画人物,细致传神,增强语言表现力。

(2)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心理、突出主题。

2、板书:(见自主合作学习3(4)的表格)

四、练习测评:

本文在写“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你发挥合理的想像,结合小兄弟的性格特点,续写一段小兄弟留在屋里的情景。70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

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一)风筝

当春风吻醒沉睡的大地,我总是忆起黄河岸上的那一角碧蓝的天空,和那一隅一地。

天空,被浅灰色的云揩得洁净透明,扑面的风像绵软的羽毛在额上颤抖,一只燕子形的风筝在天上游荡,哨音顺着我的手,手中的线升到云层中去。

我放飞的是童年的欢乐,童年的幻想,童年的梦。

那根长长的细细的线,在我手中时紧时松,我的眼睛在空中巡行,那风筝挣扎着盘旋着向高空挺进,跟空中的飞鸟混在一起,但它飞得再高再远我也能将它看清。

我长大了,在那片蓝天、那片蓝天下那片土地的眼睛里,我成了一只风筝。

那崎岖的羊肠小道,那被拓宽的公路,那闪闪发光的钢轨,那平坦的高速公路,那在蓝天上肉眼望不见的航线,将我越放越高,越放越远。但愿忘不了那片蓝天,那片蓝天下的土地。那里有我童年的情趣,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爱,是爱的故土哺育了我最初的幻想与纯真的眷恋。

如果我失去了这种爱,抛弃了那片蓝天,那片蓝天下的土地,我将会从我拥有的飞翔的空间跌落下来。我不愿做断了线的风筝。

1.从文中第一段中的“忆”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篇写                   的文章。

2.试概括文中第六自然段的两层意思。

                                                      

3.全文点题的句子是:               

4、试与课文比较,它们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本节课我们继续深层地探究文章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自主合作学习:

1 出示学习目标

(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2)阅读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2、阅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体会下列心理。

(1)哪些语句写出了小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2)哪些词句写出了“我”撕毁小兄弟风筝的情态?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我对自已的做法感到怎样?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细致刻画?

3、第五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懊悔心情?懊悔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作者已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5、回顾整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三、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

2、板书:

误解与矛盾中的手足情

科学地培养教育孩子

批判旧的教育思想

勇于自我解剖

…………

四、练习测评:

1、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课文开头写见到空中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并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2、“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中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3、阅读理解。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________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    )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在地下,(    )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一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3)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4)画出在“我”发现小兄弟做风筝后的心理描写,并思考为什么“我”对小兄弟做风筝那么生气?

4、结合课文,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①我们大杂院里,有一家姐弟俩。姐姐芸芸,弟弟豆豆。姐姐比弟弟大十几岁。父母早逝,姐弟俩相依为命。

②每天,芸芸用自行车把豆豆送到学校,下午去学校里接。上学与上班的方向正相反。豆豆大些了,便乘车上学。芸芸把豆豆送到车上,下午还要到车站去接,领着他过马路。芸芸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豆豆的安全。记得学校第一次组织游泳,老师带队,可芸芸还不放心,她请了半天假,坐在游泳池边上,两眼一点儿也没有离开水里的豆豆。在家里,芸芸管着弟弟专心看书,做作业,别的,几乎什么都不让他干。

③芸芸的工资,除了生活必要□外,就全供豆豆念书了。豆豆升上高中后,芸芸给豆豆买了台收录机,为的是学好外语。那机子的按键旋钮又多又复杂。豆豆用时,芸芸给插上插头,放好磁带,“咔哒”打开机子,调好音量;豆豆说声“□”,芸芸又“咔哒”一声关上,取出磁带,拔下插头。

④豆豆考上了大学。只是学校在外地,芸芸一直把弟弟送到学校,安顿好才回来。一天,豆豆突然从学校跑了回来。他站在芸芸面前,抹着眼泪,说:

⑤“姐姐,我不念书了,就和你生活在一起一辈子。”

⑥芸芸惊讶地看着豆豆,半天才闹明白。原来豆豆到了学校不会□衣服,不会□被子,甚至到饭堂买饭时,不知买几两的才合适。

⑦芸芸这时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

五、作业:

1、我们山东有一个城市与风筝有关,你知道它是哪个城市?它每年要举办什么活动?

2、搜集与风筝有关的诗句(不少于5句)

3、阅读资料链接,完成文后问题:

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嘛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

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他的爱的价值。

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过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的手,把泪洒在他满是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爱回报给他。

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1) “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独特的见解”。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终于懂得了他的爱的价值”?

(3)谈谈你对“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的理解。

答案:第一课时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我”小时候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且故意弄坏了他偷做的风筝。但当自己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

表达了自己对摧残儿童天性的自责、后悔。

(2)由不赞成到支持。语句略

(3)

时间 内容 人物 情感 描写人物方法

小时侯 对于放风筝 “我” 嫌恶

小兄弟 喜欢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撕毁风筝 “我” 愤怒 动作描写

小兄弟 惊恐、无奈 神态描写

二十多年后 读儿童教育书 “我” 沉重

心理描写

想补过 “我” 后悔、自责

小兄弟 全然忘却

五、作业:

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1)、往事(思乡之情)

(2)、第一层,我离家乡越来越远;第二层,我忘不了我的家乡。

(3)、 我不愿做断了线的风筝

(4)、课文表现的是作者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和严于解剖、知错必改的品格;选文则表现的是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四、练习测评:

1、“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结构上看,“惊异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我”见风筝而“悲哀”中的“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中的“悲哀”是指当年被虐杀者精神苦受虐杀,毫无抗争,而今虐杀者觉醒而后悔痛苦,被虐杀者却毫无怨恨,竟至于全然忘却,精神依然处于麻木,所以作者悲哀。

3、阅读理解:

(1).B C F  (2).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3).动作描写:①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里分号前的句子虽只寥寥数笔,却已写出了小兄弟制作风筝的专心和投入,和前文的“然而最喜欢风筝”相呼应。分号后的句子,“惊惶”、“失了色”、“瑟缩”等词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  ②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绝望”一词与前句中“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受和痛苦。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  (4).心理描写: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作为兄长的“我”,受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毒害,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这种专横的态度在那个时代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

4过份溺爱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生活中,父母要放心、放手让孩子去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能锻炼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五、作业:

1、潍坊  潍坊国际风筝节   

2(略)

3、阅读资料链接,完成文后问题:

(1)①从美国给儿子带矿石标本。  ②称我为“舒乙”,伸手和我握手,彼此以朋友相待。③利用去苏联开会,三次看望我。④在生活细节上关心我。

(2)①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惊异,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  ②虽然父亲把我当成大人、朋友,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到,在他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

(3) “悲伤”是因为父亲惨死在文革中;“幸运”是为自己有这样的好父亲而自豪。他独特的爱已使自己有了独立生存发展的能力,终身受益。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