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林边驻脚》赏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品赏析 手机版


 二、《雪夜林边驻脚》赏析(辜正坤)

这是一首充满梦幻情调和淡淡忧思的诗歌。弗罗斯特本人曾认为这首诗是他所有创作的诗作中他最喜欢提到的诗。科林斯•布鲁克斯也认为:“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这首诗最引人注目。”《雪夜林边驻脚》至少有5组意象连缀起来表达了一种扑朔迷离、忧思惆怅的情调。第1组意象是雪夜。这是寒冷与幽暗二者的结合,象征着诗人心境的凄冷状态。第2组意象是树林,美丽、幽深,象征着诗人的寄托。第3组意象是小马,这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命和力的象征。第4组意象是湖冰,冷的极致,象征着死亡。是诗人本能地感觉到的必不可免的未来的归宿。第5组意象是飞舞的雪花,漫天遍野,有点像是其余4组意象的中介物,弥漫而不执著,可见而不可触。飘然于前,忽焉在后,是扑朔迷离状态的最贴切的写照。这种扑朔迷离状态由于诗中一连串的疑惑而进一步加强:“纳闷”“为何”“仿佛问,出了什么事情?”此诗的诗眼是“可惜我还有别的承诺等待完成(课文译为:可是许诺的事还得去做)”。诗人还有强烈的使命感,他还不愿意就此在雪夜的林边永远驻步,生命的路程远未完结,他“不能安睡,除非再走一程(课文译为: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死亡这种极其重大的主题在这里被淡化,诗人以一种近乎超然的人生态度来提到它。苟非有“承诺”,他也许会长此沉睡林边!

诗歌的魅力正在于诗人对待生命与死亡的这种近乎超然的心态。来则来,去则去,人生在世,只要尽其所能地完成承诺,则无所遗憾。

不过,弗罗斯特终究还是愿意执著于生命的。他的超然也还不能达到苏轼(1037—1101)的那种超逸隽永、泻化无痕的清高境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词的境界亦有类于弗罗斯特诗境界处。此词意境幽冷深曲,影影绰绰,恰如孤鸿之翩然而至,悠然而往。“语意高深!似非吃烟火食人语”。但词旨毕竟有别,此词喻诗人不肯苟合取容、与世俗同流。

(选自《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鲁拜六十六首(节选)

自学指导

一、“鲁拜”是伊朗古老的诗体,每一首只有四行诗,1、2、4行押韵,类似于中国的绝句,短小精悍、节奏鲜明,适合于传达隽永、深刻的哲理。这种诗体虽然不是海亚姆首创,但在他手里获得了提升。我们读到的是其中的八首。“鲁拜”的形式特征,在译本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保留,每一首的1、2、4行也是押韵的。

二、对宇宙、人生的不断追问,是海亚姆的四行诗最大的特征。在选读的八首诗中,诗人就先后讨论了人类世代的交替、宇宙的空虚与无限、短暂人生的意义等问题。诗人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更多地是呈现自己的困惑,面对这些人生永恒的命题,或许承认“无知”恰恰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另外,诗人似乎也宣扬了一种蔑视功名、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这与我们接受的一般社会伦理是有距离的。然而,对它做道德评价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体味出其中的自由与洒脱。

三、在形式上,诗人多用疑问句,有效地传达出一种“困惑”感,而像“有来有去,有去又有人来”“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这样对仗的句式,在形成鲜明的语言节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整饬、庄重的“箴言”风格。诗人在表达哲理的时候,也没有进行抽象地说教,而是从小处入手,从具体的形象入手,非常善于使用比喻,如水滴、蚊子、陶罐、草地等,将自己的思考,凝聚于这些平凡的事物中。

参考资料

欧玛尔•海亚姆和他的诗歌(何乃英)

(一)

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是塞尔柱王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伊朗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欧玛尔•海亚姆(又译莪默•伽亚谟)是诗人的笔名,他的全名是阿甫尔•法塔赫(或阿甫霍合斯)•欧玛尔•本•易卜拉辛•海亚姆•内沙浦里。除此之外,人们还在其全名前面加上霍者(学者)、伊玛目(教长)、哈基姆(贤哲)等尊称。

关于欧玛尔•海亚姆的生活、思想和创作情况,我们所掌握的确切材料很少。据说,他生于伊朗东部霍拉桑的内沙浦尔。霍拉桑是当时伊朗的文明开化地区,而内沙浦尔又是霍拉桑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12世纪时人口多达百万。他从小聪慧好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其后在数学、医学、天文学和哲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成为当时的著名科学家。如在数学方面,他率先提出代数三次方程式理论,被誉为伊斯兰统治时期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在医学方面,他也颇有建树,治愈过天花等疑难病症;在天文学方面,他的功绩尤为卓著,负责兴建天文台,奉命修订历法,完成了伊朗太阳历中的复杂数学运算,这个历法至今仍在使用;在哲学方面,他师承伊本•西那(又译阿维森纳),而伊本•西那则是当时的著名哲学家,在哲学上继承并发展了希腊哲学家法拉比的思想,采取具有新柏拉图主义色彩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其哲学思想含有唯物主义和泛神论的因素,受到伊斯兰教正统派神学家的敌视。欧玛尔•海亚姆承继了伊本•西那的进步哲学观点,并且有所创造和革新。欧玛尔•海亚姆的哲学思想既在他所撰写的哲学论文中有明确表述,也在他所创作的诗篇里得到艺术体现;后者使他的诗歌充满哲理味道,使他成为伊朗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哲理诗人。

鲁拜六十六首(节选)欧玛尔•海亚姆主要采用四行诗(鲁拜)的形式从事创作。这种短小精悍的诗体是由鲁达基创立的,其后经过阿卜•赛义德•法兹尔丁•阿比尔赫尔、巴巴塔赫尔、欧里扬和安萨里等苏菲派诗人之手逐渐加以磨炼,而欧玛尔•海亚姆则进而将其提高了一大步,使其成为思想深邃、言简意赅的哲理诗,并且对于后世伊朗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于19世纪以后外国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伊朗国内,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诗对哈冈尼、欧贝德•扎康尼以及哈菲兹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伊朗国外,自19世纪英国著名欧玛尔•海亚姆诗歌译者菲兹吉拉德的译本问世以来,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诗不胫而走,迅速传播开去。据不完全统计,至1929年为止,菲兹吉拉德的译本再版达139次之多;迄今为止,已经出版英文译本32种,法文译本16种,德文译本12种,乌尔都文译本11种,阿拉伯文译本10种,意大利文译本5种,俄文译本4种,土耳其文译本4种,丹麦文译本2种,瑞典文译本2种,希伯来文译本1种,亚美尼亚文译本1种等,此外欧美国家出版和发表的研究欧玛尔•海亚姆的著作和论文约有2500余种。据说,20世纪欧美一些诗人和作家深受欧玛尔•海亚姆影响,以至形成了所谓海亚姆文学和欧玛尔风格。

在我国,欧玛尔•海亚姆诗歌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自从1919年2月胡适发表两首译文至今,已有10余种译文出版单行本或在报刊上登载(含台湾在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5种译本:郭沫若译《鲁拜集》,1924年出版;黄杲炘译《柔巴依集》,1982年出版;张晖译《柔巴依诗集》,1988年出版;柏丽译《怒湃译草》,1990年出版;张鸿年译《波斯哲理诗》,1991年出版。郭沫若、黄杲炘和柏丽的译本都是从英文转译的,译自菲兹吉拉德的英译本第4版,计101首诗;张晖的译本直接译自波斯文,是从4个波斯文版本中自选的,计189首诗;张鸿年的译本也直接译自波斯文,版本是苏联科学院1957年的波斯文本,另外补译3首诗,共计296首诗。

由于有关欧玛尔•海亚姆诗歌创作情况的确切材料较少,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是四行诗的内容而不是它的作者,由于欧玛尔•海亚姆在四行诗领域内名声最大,所以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诗经常与别人的四行诗混杂在一起,令人真伪难辨。近年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特别是伊朗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朗文学家伏鲁基的研究成果。他在1942年发表了自己编选的《贤哲欧玛尔•海亚姆的鲁拜亚特》,共收四行诗178首。在这178首中,据说有66首录自伊朗学者和其他国家学者所发现的各种古籍。现在许多学者认为,这66首大致上可以确定为欧玛尔•海亚姆的作品,当然欧玛尔•海亚姆的作品不限于此。根据以上情况,本书选入了欧玛尔•海亚姆这66首诗。

(二)

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诗以语言流畅、旋律优美、比喻巧妙、风格自然为艺术表现特色,但更加令人瞩目的是其中所包含的广阔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和深刻的哲理。

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是欧玛尔•海亚姆四行诗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宇宙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等问题,在神学家的著作里有现成的答案;然而欧玛尔•海亚姆并不满足于此,他要自己加以探讨,独立进行思考,力求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很难找到圆满的回答。于是,他惶惑了,不安了──

我的心智始终把学问探讨,

使我困惑不解的问题已经很少。

七十二年我日日夜夜苦苦寻思,

如今才懂得我什么也不曾知晓。

神学家认为,安拉为宇宙中惟一的神,它自生,永在,无形无影,无所不在,全知全能。宇宙是它创造的和主宰的,人类也是它创造的和主宰的。但欧玛尔•海亚姆却不愿接受这些被时人视为最高权威的真理,而提出了自己的怀疑──

如一滴水汇入大海,

一粒沙撒落在大地。

你因何降生到这人世,

像一只蚊子来而复去?

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

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

从来无人能参透个中真谛,

我们自何方来,向何方走?

这是勇敢的怀疑,大胆的怀疑;尽管他还没有能力加以解决,可是敢于提出这一系列的怀疑已经称得起是勇敢的、大胆的了。

宇宙真是安拉创造的吗?人类真是安拉创造的吗?欧玛尔•海亚姆其实是不相信这种说法的。以下这首诗清楚地表现了他的态度──

不晓得当初造物主创造了人,

因何把他造得缺憾满身?

说造得好,为何一朝虐杀?

说造得不好,该问罪何人?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采用一连串诘问的句式,令对方难以对答。

那么,在欧玛尔•海亚姆的心目中,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引几首诗表明了他的看法──

啊,可心的人儿快拿来酒壶酒盏,

去到青草坪上、小河岸边。

这世道把多少亭亭玉立的少女,

一百次变为酒壶,一百次变为酒盏。

昨晚我把陶制酒罐摔到石上,

贪杯过量才如此轻率荒唐。

但那罐对我竟口吐人言:

“我也曾像你,你也将与我一样。”

一天,我向一位陶工买了一个陶壶,

陶壶居然开口把秘密吐露:

我曾贵为君王,手中高擎金杯,

如今变成了酒徒手中的酒壶。

这三首诗的基本思想相同,即所有的人(包括亭亭玉立的少女和尊贵无比的君王)死后都会化为泥土,后人再用这些泥土烧制器皿──酒罐、酒壶、酒盏、酒杯,并用这些器皿饮酒作乐,如此这般循环不已。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似乎颇为奇特,仔细思考其实不无道理。它说明人是物质的,人活着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人死去则转化为物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物质是永远不灭的,其表现形式则是不断变化的。下面两首诗所表现的也是同样的思想,只不过构思仿佛更为新颖──

这大地之上的每一粒灰尘,

或许是往昔的如花似月的美人。

拂去美女面颊微尘,切勿鲁莽,

那微尘或许是美人的秀发与面庞。

看这雇工的水罐之上,

不是有君王的眼睛和大臣的心?

那酒鬼手中的酒碗上,

不是有醉客的脸和美女的唇?

否定地狱和天堂是欧玛尔•海亚姆四行诗的重要内容之二。

伊斯兰教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现实世界将来一定要毁灭,世界末日必然要来临,那时一切生命都会完结,所有生活过的人都会复活,接受安拉裁判,善者进天园,恶者下火狱,赏罚分明。现世是短暂的,后世是永存的,人们只有在后世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归宿。据说天园里有美味不变的乳河、质地纯洁的蜜河,人们住在浓阴覆盖的房子里,既不见烈日,也不见严寒,穿的是绫罗绸缎,戴的是金镯珍珠,生活无忧无虑。而火狱里则有七层熊熊烈火,人们穿火衣,垫火褥,盖火被,喝的是沸水和脓汁,吃的是可怕的果实,并且常被施以沸水浇头、铁鞭抽打、灼铁烙身等严酷刑罚,永无解脱之时。但欧玛尔•海亚姆却不相信这些说法。首先,他否认什么灵魂不灭、死而复活之类的宣传,以为这些都是不可靠──

看这漫长的路上络绎不绝的旅人,

可有一个回来答一声我们的问询?

当心!在这阴阳两界交叉的路口,

切勿遗下什物,去后再也无法回身。

切莫听信屈从命运的人的指点,

还是从美女手中接过清酒的杯盏。

世上的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去,

谁能指出有一人从去路返还?

其次,在以下这首诗里,他一方面认为,普通人的智慧是有限度的,对于世界上自古以来长期存在的许许多多难题几乎是无法认识的和难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则指出,既然如此,人们大可不必煞费苦心冥思苦想焦虑什么能否进入彼世天堂之类的问题,倒不如自己动手用现成的美酒和绿茵创造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间天堂,尽情加以享受,从而直截了当地批驳了所谓天堂地狱等等说法──

你既然无法了解亘古大谜

无从知晓智者的本意;

何不用美酒与绿茵创造一个人间天堂,

管他彼世的天堂容不容你。

非但如此,他还在如下一首诗里干脆指出上述种种传统说法未必能够算是真理──

一群人探讨宗教教义,

另一群人思索人生不易之理。

我担心有朝一日一声呼喊:

“无知的人们,这二者都不是真理!”

大约也正因为如此吧,所以在欧玛尔•海亚姆去世之后,《哲人传》的作者古夫蒂看清了他的诗作所包含的危险思想,惊呼这些诗作是“一条条嗑咬教义的蛇”(张鸿年译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