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优美。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有许多奇山异水,如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武夷九曲……在这山山水水之中,有一处景色似梦幻般绮丽,那里堪称是人间仙境,这就是——青海湖。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冯君莉,来到这美丽的地方,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吧!

二介绍有关青海湖的地理知识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63公里,周长36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古称“西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称“仙海”的。北魏更名“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湖的四周被巍巍的高山环抱。北面为雄伟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是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茵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们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充满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简介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

三介绍作者

  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本文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梦幻”。行文紧紧围绕它展开。 

梦幻是神奇、美丽的,但也是虚幻的。青海湖拥有醉人的美,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实实在在的美却又美得有如同梦境般奇妙。本文紧紧围绕“梦幻”二字展开,从文章的题目到内容,“梦幻”般的美、“梦幻”般的感觉总是和青海湖诱人的魅力紧紧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用这样一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用优美的笔触带领大家去领略青海湖的美好,享受一场梦幻之旅。.

  3,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师: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学生: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教师:说得不错,本文就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但是还有一条暗线,就是以“梦幻”贯穿全文。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要求学生边勾画,边归纳)

学生:首先是“大兵”司机的话“青海湖到了,……”表明已经到达青海湖了,接着作者在下文写到“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作者在观赏草滩,然后又观赏湖水,从下文的“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可以看出,接下来作者写到“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可见她在观赏乌云了。既而作者写道“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她又转移观赏万里晴空了,接着又欣赏了草滩和山峦,从文章中“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可以看出,接下来作者观赏了鸟岛,由文中“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得出,最后作者写道“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可见整个观赏结束了。 

   教师:这个同学的思维非常清晰,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观察的,看板书。(板书: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观赏湖水——观赏乌云——观赏万里晴空——欣赏了草滩和山峦——观赏了鸟岛——观赏结束)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定点观察的方法,使文章言之有序,收放自如。

4, 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从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五,,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通过以上初步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作者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清晰地给我们展示了青海湖的优美风光,下面我们按照作者行文的线索,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继续深入学习。 

   学生:按照作者行文的线索,文章自然就可分为三个部分:游前、游中、游后。其中“游中”部分主要写了作者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青海湖传说的神奇;物产的丰饶。在“游后“部分中,表达出了作者的忧虑,

第二课时

一, 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文中从四个方面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的,作者在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时,首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想想文中哪些句子描写青海湖的蓝色?

二, 1)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像,青海湖的蓝像海洋的蓝,也像天空的蓝。后一分句又使意思更进一层,同时也摒弃了前一分句相比较事物的不足,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3)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 

4)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作者还运用了“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请在文中找出相应部分并加以分析。点拨:在游记中插入这样的说明性文字增强了自然之美的可信度。 

小结:作者在描写青海湖的湖水蓝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韵味无穷。为了突出青海湖水的晶莹明澈,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读起来富有音乐感,比喻得也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水的蓝,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水的纯净纯洁,不受半点污染,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C、对于青海湖环境氛围清新幽静这一方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 

1)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这个句子里使用了“绿茵茵、黄灿灿”等叠词,竭力写出了青海湖边青草葱郁,菜花盛开的一片富有生机的景色颜色鲜艳,环境清新清幽。 

2)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中、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这两个词语从味觉、感觉的两个方面写出了青海湖雨后的空气清新,也有力地衬托了青海湖环境清幽的特点。 

3)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作者为这静谧的美所震慑,不敢跑,也不敢喊,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在美中陶醉。这种间接的抒情比直抒胸臆表达的感情要更加强烈。 

4) 看着不远处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情感的意思 

这句话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青海湖的美。毫无疑问,在作者的眼中青海湖是美的,那么在司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也是美得醉人的。他的肃穆,因为这个世界美得让人震撼,只能保持肃穆,以免亵渎,他“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陶醉在这梦一般的美丽当中,甚至丝毫不想交流,因为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交流也是难以把握的。 

小结:作者在文中使用清新之笔描写了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绿茵茵的草滩,黄灿的油菜花,悠闲漫步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D、对于青海湖的物产丰富,作者又采用了什么方法描述呢? 

1)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2)放幻灯。鸟岛有什么特点? 

3)作者如何写鱼的? 

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用“金灿灿、红艳艳”写出色彩的鲜艳,光彩夺目。 

小结:青海湖的物产丰富主要表现在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E、品语言,叠音词的作用。 

绿茵茵的草滩、黄灿灿的油菜花,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甜丝丝的,凉爽爽的空气,金灿灿、红艳艳的鱼儿。  

读起来节奏感鲜明,富有音乐美,给人一种轻松、舒展的感觉,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 

F、理解难句 

谁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1)“现实”指青海湖像一幅画卷。湖水蓝得十分可爱;草滩景色美得粗犷、美得自然、美得质朴;青海湖是鸟的天下。这些就是现象。  

2)“梦幻”指青海湖太美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仿佛这么美的景色只能在梦中出现。  

3)理解全句。  

这是作者欣赏美丽的青海湖后发出的感叹。青海湖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使人看后犹如在梦幻中,所以作者感叹欣赏青海湖后竞不相信是大自然的现实。 

青海的美是现实的,这样神奇、美丽的地方,置身其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感觉仿佛是在梦境一般。所以说: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小结: 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诗一般的文字,描写了青海湖如梦幻般的神奇美丽,表达了对青海湖的喜爱与爱护之情。

三, 拓展延伸 

教师: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学生:可以采用“限时”的旅游开发,比如一年中只允许几个月或允许一定数量的人去旅游观光,而且游客得必须保证尽可能的减少制造垃圾,避免污染破坏。 

  教师:对,很有道理。我们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希望青海湖的管理者们拥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因为现在的青海湖,据测定在近50年间湖水已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这全是人为的过错。所以希望同学们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四, 链接生活 

  每一处美景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人们在享有它们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它们。作者当年是带着矛盾和担心离开青海湖的。十几年过去了,青海湖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为污染青海湖面积逐渐变小,水质渐差,青海湖的未来更令人担忧。环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以(  )为荣,以(  )为耻。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